养老规划师职业定位需回归“人本逻辑”

中工网 2025-04-24 07:31:52

原标题:养老规划师职业定位需回归“人本逻辑”

王志顺

伴随老年经济兴起,养老规划师、养老经纪人等岗位招聘信息出现。4月22日《工人日报》的报道,揭开了这一新兴职业的复杂性。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养老规划师成了披着“规划”外衣的销售人员,有的从业者则凭借专业能力,成为个性化养老方案的定制顾问。

当前养老规划师行业的乱象,本质是市场对老龄化需求的错位开发。一些保险公司、养老社区、保健品企业等将所谓的养老规划异化为推销工具,实则是在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进而收割一波又一波老年人。比如,某保险机构以“养老社区入住权”捆绑年金险销售,将“规划”偷换为金融产品推销。当养老规划师成为资本争夺的“代理人”,而非老年群体真实需求的“翻译者”,老年人的尊严感、自主权等养老核心诉求被严重稀释。以一位独居老人为例,其需要的或许不只是保险或养老公寓,还有包括医疗支持、情感陪伴与紧急救助在内的整合方案。

真正的养老规划是“时间推演”和“资源拼图”,而非简单的产品推销。当前,销售型规划师推销产品,本质是渠道分销的末端节点;而服务型规划师则通过探访机构、评估适老化改造方案等充当客户与养老资源的“适配器”。后者显然更贴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即将养老焦虑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

破解养老规划师的职业困境,需要引导从业者从销售型转向服务型,并精准定义其核心能力。这样的能力大致有三种,一是需求解码能力,即需区分客户的显性需求(如购买保险)与隐性需求(如对抗孤独风险);二是资源图谱的构建能力,要打通医疗、金融、社区服务的资源孤岛,如将社区医院的定期巡诊与商业保险的慢病管理条款衔接;三是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这要求规划师能预判老人的失能风险、资产通胀、家庭结构变动等变量。相关能力的培养,远非短期内训、考试认证所能实现,而需要包括老年医学、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等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以及系统的职业伦理建设。

眼下,对养老规划师职业发展异化开展治理,显然不应停留在打击诈骗、规范招聘信息等层面,重构养老服务利益分配机制才是重点。具体而言,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削弱企业对需求的垄断解释权;推动养老产业链从“产品中心”转向“方案中心”,如将保险公司的养老社区、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文旅企业的适老化服务打包为模块化方案,由第三方规划师按需组合;以客户满意度、需求覆盖度为核心的服务评价指标代替以销售额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北京市朝阳区试点了“养老服务集成商”模式,由第三方机构评估老年人需求,再向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采购服务,规划师的角色更接近“需求管家”,相关做法或可为更多地方借鉴。

养老规划师职业乱象,是银发经济转型期的阵痛。当更多老年人从“生存型养老”转向“品质型养老”,市场需要的不是推销员,而是能连接社会资源与个体生命的“养老架构师”。唯有将职业价值锚定在人的真实需求而非资本增值上,养老规划师才能更好地进化为老龄化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这不仅关乎一个行业的规范,更考验社会对“老有所养”的诚意与智慧。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