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外,哪些人最适合考公?

Jack带你考教师 2025-02-15 10:27:58

大家都知道,在体制内,想要真正突破、实现阶层跃升,通常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

一是背景资源。如果你刚进入体制内,尤其是想在短期内有所突破,背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血缘关系和父辈之间的关系网,常常能成为你职场起步的重要支撑。无论是父母的情感联结,还是他们与上级的利益关联,都能为你提供不少机会。这个现象不仅在政府部门常见,很多行业都能找到类似的例子。

二是财力。这说起来有点直白,但现实就是如此。财力不仅仅代表你能过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它在职场上的“背书”作用。拥有雄厚的财富背后,代表的是社会认可度和个人的影响力。财富往往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这对于“慕强”的社会氛围来说,无疑是一种加分项。

三是能力。这点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真正能通过努力和智慧得到提升的人,往往具备的不仅仅是做事的能力,还有情商、忠诚度以及格局。这些“软实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职场的成长速度和深度。也许你出身普通家庭,但如果你具备出色的能力,具备像祁同伟那样的领导力、格局和智慧,也许你能一飞冲天。

但现实中,很多草根家庭出身的人,尽管努力工作,但在体制内的出路依然很有限。大部分人最后的结局是,工作稳定,但始终停留在一个不太起眼的科员岗位,直到退休。

在我之前的文章《年轻躺平很爽,后续代价很大》中,曾提到过如今很多年轻人对奋斗产生了反感。确实,现在经济压力大,资源不均,阶层流动变得越来越困难。许多人面对这些压力时感到极其压抑,甚至产生了放弃的想法。然而,我想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是:

阶级跃升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但如果你不试试,又怎么知道结果呢?你总不能一辈子都寄希望于天降好运吧?如果你真的甘心让自己的一生如此平淡度过,那岂不是在浪费自己的潜力?

躺平并不意味着轻松。很多人说躺平是对抗现实的一种选择,可是躺平并不是放弃努力。真正的“躺平”应该是经历过尝试和努力后,觉得没有意义再选择的结果。但现在,很多人甚至还没开始,就选择了“结束”。

考公的理想与现实

如今,很多人报考公务员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躺平”。他们觉得不想晋升,只要不被卷入复杂的职场竞争,混个安稳的职位就好。然而,现实是,公务员的工作并不等于轻松。即便你心态上不求晋升,依然需要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很多时候,尽管你选择了“躺平”,但依旧要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如果你没有那个强大的背景,心里又不平衡,看到周围的人一个个升职,甚至那些本来就有资源的人,过得比你好,那么你就容易陷入内心的不满和失落。

事实上,如果你没有背景,选择躺平的后果很可能是心理的崩溃。你看到那些有资源的人工作轻松、生活高档,你却因为工资低、职位固定而焦虑,这种差距最终可能让你走向心理的崩溃,甚至出现抑郁。

草根考公的现实

很多人说,草根通过考公,至少是阶级上升了,至少在某些地方公务员是有社会地位的,然而,这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县城或乡镇,公务员才会被视为有地位。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和强三线城市,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你会发现,现在很多年轻女性同事,不再愿意找公务员作为另一半,因为两人的收入固定且不高,生活压力大,这与他们追求更好生活质量的目标不符。

谁最适合考公?

县城中产家庭的子女:这些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不担心生活问题,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公务员的事业。而草根家庭出身的人,很多时候连生存都成问题,何谈“安逸”?

官二代:这些人从小就拥有较好的资源背景,具备两项以上的“资本”,只要愿意拼搏,他们的前途相当光明。

学二代:这群人家庭较为重视教育,长期生活在学术环境中,适应了考试和文凭的路径,对于他们来说,考公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对于富二代来说,他们不缺钱,更看重的是自由。很多年轻富二代不愿意被体制束缚,选择自由的职业道路,尽管这样可能导致他们的阶级地位略有下降,但他们依旧能保住家产。

无论你来自哪个家庭背景,是否选择体制内或体制外的工作,最终能否成功,依赖的不仅是你的背景,还要看你如何把握自己的机会、如何提升个人能力。出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尝试、去提升自己。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主动适应环境,把握机会,不断提升自己。

毕竟,让后代的起点比自己更高,已经是极大的成就。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