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算是解放战争里头最关键的一仗了。有本书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里面说淮海战役一赢,国民党蒋介石那边就遭了重创,他们南边的精兵强将几乎都完蛋了。
“致命打击”这个说法从未被提及,说到辽沈战役,我们用的是“重大挫败”,而谈到平津战役,连“重大挫败”这样的词都没用上。
淮海战役对解放军来说意义重大,对国民党军队也同样关键。这场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在中原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他们在江北地区再也没有能力与解放军抗衡。国民党中将杜聿明更是直言,淮海战役后“局势已岌岌可危”。
长期以来,有这么一个传言,说的是华中“清剿”的头儿白崇禧,因为李宗仁去竞选副总统的事儿,心里头对蒋介石老大不痛快。所以到了淮海战役那会儿,他就按着兵马不动弹,眼睁睁看着国军的主力被一锅端了。
事情真的是那样吗?白崇禧没采取行动,所以国军才输了?针对这种说法,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忍不住了,他站出来澄清:外界都说他在淮海战役时袖手旁观,没采取任何行动,导致蒋介石战败,但事实并非如此。
白先勇挺身而出,为父亲讨回公道
在过去的时候,蒋介石确实想让白崇禧来当徐州那边“平定匪患”的总头头,不过呢,白崇禧他没答应,反而把这个位置让给了刘峙。
大伙都知道,白崇禧在国军里头有个外号叫“小诸葛”,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的指挥水平,国共两边的人都给好评,确实有两把刷子。
毛主席曾说白崇禧:“算是中国最狡猾的那个军阀。”而他的老对手林彪也这么看白崇禧:“要说国民党军将领里谁最有才干,那肯定是白崇禧,这话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许多人觉得,白崇禧之所以没接徐州那“剿匪”总司令的位子,是因为那时候李宗仁正在争副总统,桂系和蒋介石之间那政治梁子结大了。桂系里的“李白”二位,琢磨着要是打场败仗,蒋介石的位子可能就坐不稳了,到时候他们就能趁机往前挤一挤。所以,到了淮海战役那会儿,白崇禧手里攥着好几十万兵马,愣是一动不动,原因就在这呢。
对于这种说法,白先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两岸对于历史的看法确实存在差异。在大陆这边,历史可能更多地被看作是国民党反动派内部斗争的结果。而在台湾那边,人们往往认为淮海战役的失败,蒋介石得负主要责任。但国民党的历史复杂,不容易说清楚,他们甚至想找个“背锅侠”,说我父亲当时没有采取行动。
白先勇觉得,说白崇禧没行动是国民党为了转移焦点编出来的,就是想拿白崇禧来帮蒋介石解围。那场大战,真正拍板的是蒋介石,徐州那边的“剿总”其实没啥实权。不管是刘峙还是杜聿明,他们都只能乖乖听蒋介石的,所以在战场上老出错。
另外,说手握重兵几十万却迟迟未动,那根本就不是真事儿。实际上,白崇禧派出了第十二兵团,也就是黄维兵团,去参加了淮海战役,目的是去救援黄百韬兵团。
说到看着国军垮台,那纯粹是瞎扯。白先勇直接回击:外面都传他在淮海战役时袖手旁观,没伸援手,导致蒋介石吃了败仗,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爸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国民党倒台呢?树倒猢狲散,这么浅显的道理他能不懂?”
从白先勇的讲述里,咱们能了解到两件事情。第一件事,白崇禧并非没动,他实际上派了黄维兵团去参战。第二件事呢,白崇禧不愿意当徐州那边的“剿总”,不是因为他对国民党灭亡无所谓,而是他不想背那个黑锅。
黄维的部队那时候摊上了一大堆人员关系问题,说起来,那会儿掌舵黄维部队的头儿是白崇禧。
白崇禧亲自率领第十二兵团投入战斗。
十二军集团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个重要力量,由黄维担任指挥官。它隶属于华中地区的“剿匪”总部,这个总部的老大是白崇禧。在这个军集团下面,管着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还有八十五军,加起来总共有十个师的兵力,人数快接近12万了。
原本兵团司令的位置,大家都以为会是胡琏来坐。白崇禧也挺想拉拢他,所以站边支持胡琏,还拉上何应钦一块儿,不赞成黄维当这个兵团司令。但黄维是陈诚那边的得力干将,陆军参谋总长对他特别看重,再加上蒋介石也点了他的名,结果兵团司令的位子,最后还是落到了黄维头上,胡琏呢,就只能当个副司令了。
白崇禧没能去徐州当“剿总”指挥官,其实是有他的苦衷。上头有蒋介石和国防部给他压力,底下的兵团司令们个个背景深厚,他上下都受限制,指挥起来根本没用。就连选个兵团司令,他都没有话语权。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愿意去徐州接这个烫手山芋呢。
白崇禧虽然没管徐州那边的“剿总”事儿,但他对徐州打仗的情况还是挺上心的。济南被解放军拿下后,他就琢磨着解放军肯定会往徐州去。所以,他赶紧把十二兵团的将领们召集起来开了个会,让他们往襄城、鲁山那边打,想法子把中原野战军拖在豫西,别让他们跟华东野战军碰头。
淮海战役快开始前,徐州那边的“剿总”刘峙,就让黄维的部队往徐州这边靠,打算在徐州外头跟敌人干一架。所以,黄维的部队又开始往徐州那边移动。后来,黄百韬的部队被敌人围住了,蒋介石和徐州的“剿总”又硬要黄维的部队去救黄百韬。结果呢,黄维的部队自己也被困在了双堆集。虽然说起来黄维的部队是白崇禧管的,但实际上,他们一直都是听老蒋和徐州“剿总”的指挥。
白崇禧把十二兵团派出去后,就没再增兵了。像第三兵团、十四兵团、十三绥靖区、十六绥靖区,还有整编97师和43军,这些部队都还在,没上过淮海战场。其实,他们手头上有的是能打的兵,调些人去支援淮海战役完全没问题。但白崇禧觉得徐州那边已经没救了,没必要再浪费兵力。
说白崇禧完全没动,那可不准确,毕竟黄维的十二兵团已经去了淮海战场。但要说白崇禧有多上心,我还真没看出来,因为他的其他部队压根就没上战场。
说起来,老蒋和白崇禧这俩人搭配得真是没谁了。老蒋心里的小九九是想让白崇禧去当那个替罪羊,担起责任来。可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他精明得很,绝不让自己落下把柄。你说派兵吧,我确实派了,但想让我背锅,那是不可能的事儿。黄维那帮子人在老蒋你的指挥下,可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了。而我呢,手底下的华中部队,那可是毫发无损,而且我也没闲着,没在那干站着不动。
白先勇想给老爸讨个公道,他拿黄维兵团的事儿来说事,但你要是让他再举个例,他就卡壳了。桂系和蒋介石之间,那矛盾可不是一星半点,两边都不尿对方,还经常背后捅刀子。就拿白崇禧来说吧,他没死心塌地帮蒋介石,结果淮海战役打输了。反过来,蒋介石逃跑时也不让桂系进广东,害得桂系全军覆没。不过白先勇有一点说得在理,国民党败退,蒋介石得背大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