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毛主席正坐在客厅里看书,秘书进来报告说:“胡乔木求见。”毛主席摆了摆手说道:“让他进来吧。”

胡乔木进来见了毛主席,开口便说:“毛主席,我今天找您告状来了。”
原来,胡乔木老家有个妹妹叫胡文新,非常喜欢读哥哥的文章,有一次,她竟然把写给哥哥胡乔木的信寄给了乔冠华。
原来就为了这事啊。毛主席笑了,说道:“我要他改名字。”
那么,胡文新为什么把信寄给乔冠华?毛主席又为什么要乔冠华改名字呢?
话还要从二人的名字说起。
先说说胡乔木。原名胡鼎新,1912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8岁那年,胡鼎新考入了清华大学。在校期间,胡鼎新受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为寻找革命道路,胡鼎新离开家乡,和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同学一起,辗转来到延安。

由于胡鼎新满腹才华,在延安很快得到重视,当时适逢延安《中国青年》杂志创刊,组织上让他担任了杂志主编,从此以“乔木”为笔名,用手中的笔宣传党的政策和思想,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深刻见解,极大地提升了党的宣传工作和理论水平。
这一天,毛主席吃过早饭,随手拿起了新出版的《中国青年》,被一篇题为《青年运动里的思想难题》吸引住了。他问身旁的王若飞:“乔木是谁?”
“是一位来延安不到两年的青年学生。”王若飞答。
“乔木是个人才。”毛主席随口夸了一句。
后来,大家再见到胡鼎新都叫他“乔木”,“乔木”这个名字就在延安叫开了。
1941年,胡乔木来到毛主席身边,担任了毛主席的秘书,一直到1966年。

再说说乔冠华。
乔冠华和胡乔木是老乡,也出生于江苏盐城。两个人经历基本相同,都是清华大学毕业。乔冠华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归来后在香港《时事晚报》担任主编,也是以“乔木”为笔名开始发表文章。
在我国同名同姓的多,但笔名相同者却非常罕见,偏偏胡乔木和乔冠华就碰上了。
毛主席在关注延安“乔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香港“乔木”。他认真阅读了乔冠华的文章,并盛赞乔冠华文章“犹如千军万马”。
1942年,乔冠华从香港去重庆,跟在周总理身边工作。
两个人笔名同为“乔木”,那么毛主席对二人的文章怎么区分呢?毛主席自有办法。
胡鼎新的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乔冠华的文章更倾向于国际视角且言辞犀利,能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

毛主席从文章体裁和风格就能把二人区分开来。
毛主席还称乔冠华为“南乔”,称胡鼎新为“北乔”。
毛主席辨别二人有自己的方法,那么双方的家人要分清二人就有点为难了。有几次,胡鼎新的家人错把乔冠华署名“乔木”的文章当成了胡鼎新。胡鼎新有个妹妹胡文新,最喜欢读哥哥的文章,每每看到署名“乔木”的文章,她都会拿过来读,有好几次她偷偷地指着报纸上署名“乔木”的文章告诉要好的闺蜜,这篇文章是我哥写的。其实,胡文新压根就不知道,还有个叫乔冠华的笔名也叫“乔木”。后来就出现了胡文新把写给哥哥胡鼎新的家书寄给了乔冠华。
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和乔冠华都担任了要职:胡乔木历任新华社社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乔冠华一直在外交部工作,最后官至外交部长。

由于毛主席多年来一直喊二人“乔木”,以至于把两个人原来的名字都记不住了。一声“乔木”,有时候会得到两个人同时回应的尴尬局面。
以上重重原因,胡乔木这才找到毛主席,希望乔冠华改一下名字。因为“乔木”这个笔名,胡乔木用了很多年,内心是难以割舍的。
乔冠华同样难以割舍。
听了胡乔木的话,毛主席就说:“我还是劝乔冠华改一下名字吧。”
毛主席为什么劝乔冠华改名而非胡乔木呢?
毛主席是这样给出解释的:“乔木”这个笔名,你们两个都有感情。你们二人名字中都留个“乔”字。乔冠华本来姓乔,就把乔木去掉,继续叫乔冠华。胡鼎新,留乔木二字,把胡姓加在前面,改名叫胡乔木。

至此,胡乔木和乔冠华,两个响当当的名字留在了中华大地上,耀耀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