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去重塑他人的本性,便是触及了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而真正能够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人,方能被赞誉为境界高超的神仙。
“他人”的概念,并不仅限于那些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它同样指向那些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
在一个家庭之中,成员间的相处就如同在最小的社会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百态,冲突和摩擦在所难免。若是我们选择放大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那么相互之间的指责和攻击便会如同汹涌的波涛,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家庭纷争,宛如鹬蚌之争,结果往往是让旁观者坐收渔利。
因此,当我们紧盯着家人的过失,对他们的每一个小错误都严加指责时,这样的家庭氛围便已经注定了其悲剧的色彩,不可避免地滑向了痛苦的深渊。

01 家庭的不幸,是从内耗开始的。
在明朝末年,铁骑如潮的清军突破关门,迅速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广袤领土。
那些被困在南方的皇室子孙,一个个跃跃欲试,以为称帝的良机终于降临。他们自诩能号令四方,将入侵的清军阻截,再予以痛击。
常言道:“疾病侵身,犹如山崩。”
已经岌岌可危的明朝,如何抵挡得住清军的猛烈攻势?皇族子弟朱由崧、朱聿键均遭遇惨败。
朱聿键在福建遭受不幸,皇位由此悬空。
桂王朱由榔,被众人推戴登基,但他只顾自保。风闻清军逼近江西,便匆忙逃遁,一路狂奔至广西梧州。
虽然暂时躲避了战乱,但朱由榔的行径为人所不齿。
在广州的皇家宗室朱聿鐭,很快被推举出来,于是在广州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
朱由榔发现自己的皇位被篡夺,不惜牺牲血缘亲情,立刻转变立场,命林佳鼎领军,向朱聿鐭发起攻击。
在骨肉相残之际,几乎所有的士兵都陷入了内斗,广州城防空虚,清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广州。朱聿鐭被迫自尽。
朱由榔被清军追得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永历十三年,朱由榔逃至缅甸,却遭缅甸王莽达的弟弟谋害。
他命丧之地,后来被命名为逼死坡,以示其悲凉结局。
从这段史实来看,两位皇帝并存,的确令人啼笑皆非。然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必然结果。
在朱聿鐭的眼中,朱由榔是个软弱逃避、缺乏大局观的皇帝,因此他认为自己有权取而代之。
而在朱由榔看来,朱聿鐭只是个篡位夺权的野心家,不配效忠明朝,其行径令人切齿。
类似的家庭纷争,不仅会在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在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也屡见不鲜。
我的邻居老李,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的餐饮店,收入仅能维持生计。
老李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却游手好闲。他曾相中了一个对象,却因对方不愿意过上贫困生活而告吹。
儿子责怪老李没有能力,无法提供存款和房产。
老李则责骂儿子废物,不懂得勤奋工作,不知感恩图报。
作为父亲,若教子无方,那是父亲的过错。
作为儿子,若只依赖他人,不如自强自立。
遗憾的是,他们未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互相指责,最终反目成仇。
《处世悬镜》中曾说:“未有和气聚焉,而家不吉祥者;未有暴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
人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到的都是他人的不足。
正如谚语所说:“蛇不知自己有毒,人不知自己有错。”将问题归咎于他人,自身的攻击性便会暴露无遗。
作家杨绛曾言:“中国家庭的悲剧,多半源于相互指责的相处之道。”
这句话,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然而,若心痛之后仍旧不求改变,便只能继续忍受心灵的折磨,一生痛苦,家庭也将因此分崩离析。
02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家庭兴旺的开始。
在辉煌的唐代,有一位名叫张公艺的耄耋老人,其家族历经九代,同居一室,和谐美满,此事引起了皇帝的极大关注。
唐高宗亲自驾临张公艺的家中,询问其维系家族和睦的秘诀。张公艺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拿起毛笔,挥洒自如地写下了一百个“忍”字。
在家庭纠纷面前,他总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情绪,使矛盾不至于恶化。他深知,若是一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如此,那么在面对矛盾时,便能够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只需冷静片刻,怒气消散,沟通便显得顺畅。
当代作家史铁生,在青春年华之际,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的腰椎裂柱病,从此步入了残疾人的行列,终日困于家中,情绪变得异常暴躁。为了平复心情,他常常坐着轮椅前往天坛公园。在那里,他目睹了其他残疾人的乐观生活态度,内心顿时感到欣慰许多。
某日,他无意中回首,发现母亲就在不远处默默跟随。原来,母亲始终放心不下,悄悄跟随他,却从不打扰。
史铁生感慨万千:“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片园中不仅遍布着我的车辙,而且每一处车辙都留下了母亲的足迹。”
母子间的责怪少了,关爱却与日俱增。这份默默无闻的爱,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
面对生活中的难题,责怪他人无济于事,唯有自行解决。家人的援助,便是意外的惊喜,也是满怀感激的源泉。
孟子曾言:“天下之基在于国,国家之基在于家,家庭之基在于个人。”
我们都是家庭的一份子,从自我做起,便能成为家庭的楷模,矛盾的调和者。
首先,内省自我。遭遇问题时,立即反思,自己是否有过错,错在何处。即便自己无错,也愿意承认,以缓和气氛,让众人平静。
其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若对家人的言行举止感到困惑,不妨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逐渐便能洞察其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消除怨恨。
再次,恪守家规。确立家庭规范,让众人共同遵守。凡事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处理起来自然轻松许多。例如,孝顺父母的具体方式,如经济支持、照顾起居等,都应事先商定。
最后,摒弃怒气。面对的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无需用怒火相待。对待外人温和,对家人却暴躁,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修养,我们不仅能够成为家庭和谐的守护者,更能将这份和谐传递给社会,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