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李晓峰的油画《致敬范宽》以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姿态,将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古典精神注入油画语言的肌理,完成了一场东方意境与西方媒介的琴瑟和鸣。这幅作品不仅是技法层面的融合实验,更是一次对传统文脉的现代转译,在险峻山水的视觉张力中,叩击着“古意新生”的艺术命题。
一、构图的压迫感与空间的哲学性
李晓峰对范宽“全景式高远构图”的借鉴,绝非简单的形式摹仿。画面中主峰占据三分之二的视觉权重,以近乎垂直的险峻山势形成天然屏障,瀑布如银练悬空而下,却在山脚雾霭中消隐于无形。这种“仰视自然”的视角延续了范宽“以小观大”的宇宙观,但油画材质的厚重感强化了岩壁的体量,岩石肌理在刮刀的刮擦下形成粗粝的雕塑性,使山体仿佛从画布中隆起,压迫感中暗含对“天人关系”的诘问——自然之永恒与人类之渺小,恰如范宽原作中行旅队伍的微小存在,此刻被解构为当代人面对宏大文明时的精神震颤。
二、笔墨的革命:油画刀与雨点皴的对话
范宽以“雨点皴”与“积墨法”凝固山石的苍劲,而李晓峰选择以油画刀的锋刃重构这种质感。刀锋的刮擦轨迹在灰调子中制造出斑驳的肌理:陡峭处如斧劈斧斫,对应范宽的刚性笔触;氤氲处则以细密刀痕叠加,模仿水墨的渲染渗透。这种“以刀代笔”的实验,既保留了文人画“以墨写意”的韵律,又凸显了油画材质的偶然性与物质性。例如山涧溪流的描绘,刀尖的线性刮擦与油彩的流淌形成虚实相生的肌理,较之范宽笔下工谨的线条,更多了几分“写意中的写实”——水流的动态被凝固为物质痕迹,恰似中西绘画对“时间性”不同的诠释路径。
三、色彩的悖论:古意与现代性的灰调子
画面设色以青灰为基底,暖黄天空的朦胧氤氲呼应范宽原作中的“雨霁烟开”之境,却以油画颜料特有的浑浊质感消解了传统水墨的清雅。李晓峰刻意保留“油画灰”的沉郁调性,既是对宋代山水“墨分五色”的致敬,亦暗含对古典文人画“水墨为上”观念的突破。古树葱茏处以赭石与墨绿交织,岩石的冷灰与溪水的银白形成冷暖对冲,这种色彩的克制与张力,恰似文人画“淡而不薄,厚而不浊”的美学转化——传统水墨的虚实之道,在油画的物质性中获得了新的语法。
四、文化自觉:从“外师造化”到“古今变奏”
李晓峰的创作逻辑深植于对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他实地写生关中大峡谷,将秦岭地貌的险峻转化为画面中的几何秩序,却在细节中植入写意的流动性:嶙峋岩石的刀痕暗藏范宽式的皴法逻辑,溪水波纹的油彩晕染却剥离了工笔的精致。这种“仿古而不泥古”的实践,呼应了范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却以西方媒介的抽象性重构了“心源”的表达方式。画面中商旅元素的缺席与雾霭的弥漫,更强化了“古今变奏”的主题——当代画家不再复刻古人的叙事,而是以形式融合叩击文明对话的深层可能。
结语:在临界处寻找传统的新生
《致敬范宽》的当代性,在于它拒绝沦为对传统的复刻或颠覆,而是以“技法的越界”实现精神的归返。李晓峰以油画刀的刮擦逼近范宽笔墨的筋骨,以灰调子的沉郁呼应宋画的气韵,又在色彩的克制中注入现代性的暧昧。这种创作既是对“中国画独步世界”历史的致敬,亦是对艺术本质的叩问:当传统文脉遭遇异质媒介,真正的创新不在于形式的拼贴,而在于对“意”与“境”的永恒追寻。正如范宽当年以山水为媒介抵达天人之际,李晓峰的油画亦在险峰与雾霭之间,为古今艺术精神的交融开辟了一条充满张力的通道。
李晓峰,(1969—)
山东省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2023国际奥林匹克艺术委员会先锋艺术家
CCTV《品牌中国》艺术顾问、客座教授
中国服贸委“国际文化交流卓越艺术使节”
作品入选:
中国国家画院“传薪?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中国文化出版社《近现代中国书画名家词典》
“融通丝路 共享未来”一带一路十年成果展(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委主办)
中日韩“B E S E T O美术节”北京特展(2024年)
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第三十六回全日中东京书画艺术大展”(2024)
2024《ART SHOPPING》第34届巴黎卢浮宫国际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
拍卖活动:
李晓峰油画作品《龙门石窟创作3号》在2023年3月香港博鳌全球首场拍卖会中以RMB28万元成交。
李晓峰油画作品《安岳石窟系列之紫竹观音》在2024年11月24日英国罗素拍卖中国书画专场中以GBP3.2万英镑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