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易系辞册》,理法双绝,令董其昌肃然起敬

七零后文文 2025-04-15 04:29:01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1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他生活的时代,是文化空前繁荣的南宋中期。

彼时,科举制度成熟,文人群体崛起,书法从单纯的技艺升华为“修身养性”的载体。

朱熹虽以理学名世,却自幼习书,其书法深受唐代虞世南影响,结字严谨而笔法沉稳。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2

《易系辞册》创作于朱熹45至53岁之间,正值其思想体系成熟之际。

全册共14开,每页仅书二字,单字尺寸达五寸(约16.5厘米),通篇107字摘录《易经·系辞》。

这般鸿篇巨制,在宋代文人小品书风盛行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特殊——它像一把利剑,劈开了理学家的精神世界。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3

若细观此作,便会发现其艺术特征与《易经》哲学形成微妙呼应:

结构之“道”

字体上重下轻,如“太极”般蕴含阴阳平衡。

例如“易”“生”等字,上半部墨色浓重似山岳,下半部笔势轻扬若流水,暗合“天高地卑,乾坤定矣”的宇宙观。

结体强健如卦象,筋骨外露却无蛮横之气。元代赵孟頫曾评:“朱子之书,有义理之筋骨,无市井之俗气。”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4

墨色之“变”

黝黑如漆的墨色中时现飞白,恰似《易经》所言“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在“雷”“风”等字中,枯笔飞白如电光石火,将“雷风相薄”的卦象转化为视觉震撼。

笔势迅疾如“快剑斫阵”,却又深沉内敛。

这种矛盾统一,正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的笔墨投射——狂放中有克制,激越中见秩序。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5

章法之“数”

每行仅书两字,留白处如卦象间的“爻位”,形成独特的空间节奏。

台北故宫专家王耀庭指出:“这种疏密对比,暗合八卦相错之数理。”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6

不同于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率性,朱熹将理学精微注入笔墨,证明严谨的哲学思维反而能激发艺术创造力。

明代董其昌临摹此作后感叹:“如对端人正士,肃然起敬。”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7

在宋代尚意书风主流中,朱熹以大字重构经典文本的庄严性。

当代书法家邱振中认为:“这种‘以理入书’的尝试,为后世碑学兴起埋下伏笔。”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8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9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10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11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12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13

南宋 朱熹 易系辞册 14

0 阅读:3

七零后文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