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肃肃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英烈捐躯身为国,四百银元解燃眉。

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像往常一样,工作人民在努力工作。
有一天,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市政府,面对工作人员从随身携带的铁盒里颤巍巍拿出一张陈旧泛黄的纸条。
工作人员感到奇怪,热情接待老人。
仔细查看纸条,原来是一张欠条。
欠条长12厘米,宽4厘米,字迹因年限已久显得模糊不清,但仍能识别出部分文字,欠条写道:
“因我们红军需要扩大武器装备,特向杨长银先生借大洋400元。红军第一军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涂杏。”
老人自称叫杨明荣,欠条上杨长银是他爷爷。
在1930年的时候,红军第一军在豫皖鄂根据地一带活动,当时第一军刚成立不久,全军只有两千多人。
在那战争艰苦岁月,敌人对他们进行疯狂围剿屠杀,损失非常惨重,经济和物资严重短缺。
为了稳住不利局面,我军坚强的战士们面对敌人残酷围剿,毫不畏惧,采取“敌退我打,敌强我退”的策略,随机应变,灵活机动与敌人作周旋和斗争。
1930年6月,由于第一军需要扩编,当时资金紧缺,红军刚起步不久,工作很不完善,经济和各种物资很困难。
作为第一军第七大队特务营分队长涂杏,为经济和物资犯愁,瞬间一夜白了头。

经过几天几夜思想斗争煎熬,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涂杏只好找到当地首富杨长银想办法。
杨长银是当地的地主,他乐善好施,不欺压百姓,有一副爱国心肠,深得百姓的厚爱。
杨长银得知部队的难处,毫不犹豫拿出全部家底300块大洋,并向亲戚朋友借100块大洋,共400块大洋,亲自交到分队长涂杏手中。
杨长银先生慷慨解囊,觉悟性高,让涂杏深受感动,热泪盈眶。
于是提笔写一张欠条,告诉他草命胜利了再加倍偿还。
杨长银把欠条一直保存着,临终前把欠条交给孙子杨明荣保管,并嘱咐他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找政府。
杨明荣含泪接过欠条,点头答应爷爷的要求。
爷爷离世后,杨明荣夫妇虽然生活艰苦,依靠拾荒为生,依然把欠条保存完好留个念想。
直到2015年,岂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杨明荣妻子染上疾病,因家庭贫穷,昂贵医药费让杨明荣犯难了。
眼看妻子奄奄一息,看着四壁如洗的家,欲哭无泪,猛然想起爷爷留给他们的欠条。
回想爷爷的嘱托,面对因疾病折磨骨瘦如柴的妻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只好把爷爷留给他们的欠条来到孝感市政府,这也许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希望兑换能治好妻子的病和所欠债务。
孝感市政府领导得知情况后,并进行验证核实真实性,确认无误后,当即以1元大洋标准兑换100元人民币给杨明荣,共计40000元人民币。
虽然事隔多年,我们为杨长银先生支援红军英雄壮举点赞,精神令人钦佩。
那张欠条是无阶的,也是杨长银冒着生命危险,让革命得到胜利,是革命功臣。
我们下一代应该不要忘记他,滴水之恩当涌泉之报,也是他们付出才拥有今天灿烂的阳光。
当时革命非常艰苦,部队管理也很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每一条纪律,战士们永远牢记在每一位战士心中。
然而,革命初期,特殊情况特殊处理,部队采取打欠条的模式,欠杨长银先生400块大洋,解了红军燃眉之急,度过难关。
部队得到杨长银先生支助,增添不少粮食和武器弹药,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奋勇杀敌,捷报频传。

国难当头,生灵涂炭,杨长银先生的壮举,那一张小小的欠条的价值也不是简单数字来衡量,而是爱国之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