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为什么没有指定他为接班人?

琅琊左史 2025-04-27 10:08:06

没有越级提拔的规矩。

1

人才是讲求梯队的,比如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

诸葛亮在病逝前,明确指定蒋琬和费祎是他的继任者,并且蒋琬要优先于费祎。

按照人才梯队,蒋琬属于第一梯队,费祎属于第二梯队。

而诸葛亮并没有指派姜维作为费祎的继任者。

诸葛亮这样安排有他的苦心。

放眼三国,诸葛亮是最稳健的政治家,他做事从来不会冒险。夷陵之战是他劝不住刘备,街亭之战是他没想到马谡这么草包。

他北伐的时候,凡事都安排的妥妥当当才出发,甚至把自己离开成都后应该怎么办都一条条的给刘禅写出来,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用哪些人,都写的明明白白。

诸葛亮智者千虑,做事会比别人多看三步。

像安排继任者这种大事,他也是左右思量,反复权衡,最终才确定了蒋琬--费祎这个继任顺序。

当然,不管行政还是军事层面,蒋琬费祎的能力都比不上诸葛亮,但他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志虑忠纯”,有一定行政能力。

用他们做继任者,只要不胡折腾,辅佐刘禅守成足够了,但开拓就别想了。

诸葛亮也知道,像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这种事情,连自己都搞不定,蒋琬费祎就更搞不定。

诸葛亮已经五次北伐,蜀汉国力负担沉重,亟需休养生息,蒋琬费祎这种没有军事才能的人继他辅政,恰好能够做到这一点。

2

反观姜维,他有多个原因不能被破格提拔,继任诸葛亮担当大任。

首先,姜维资历较浅,根基不稳。

诸葛亮去世时,姜维才加入蜀汉集团六年,时年三十二岁,算是一个年轻的将领,不论从军功还是年资,姜维都没有资格继任诸葛亮的职位。

在他的前面,且不说有蒋琬、费祎、董允、杨仪等老资格,就是魏延、马岱,姜维都比不上。

在蜀汉集团,姜维还是个年轻人,毫无根基,也不能服众。诸葛亮如果贸然提拔他位居高位,姜维不一定能够坐稳位置。

此时的姜维已经是护军、征西将军、当阳亭侯,也属于高级将领,已经算是火箭式提拔,不能再破格提拔。

其次,姜维是降将,忠诚度存疑。

蜀汉集团有三股势力,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荆州派是蜀汉的核心班底,诸葛亮赵云魏延蒋琬费祎等都是荆州派,东州派原是刘璋的手下,归顺了刘备,益州派是本地世家大族。

刘备立国奉行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的原则,等到诸葛亮执政,开始“依法治蜀”、“唯才用人”,东州派和益州派才开始向上层流动。

而姜维不管怎么算都不属于上述三派,属于外来户,投降派。投降派忠诚度存疑,在没有经过时间考验前,不能被委以接班重任。

再者,姜维是个狂热的战争分子。

诸葛亮看人虽然有走眼的时候,比如重用马谡这个草包,但大多数时候都看人很准。

青年将领姜维很有能力,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如果接过蜀汉大权,定然要倾全力北伐,志在一统。

五次北伐后的蜀汉已经不足以支撑姜维的野心,诸葛亮不能把大权交给姜维,所以在临死前,都没有指定他为费祎之后。

3

一个人才,年纪轻轻就掌握权柄不一定是好事,最好让他在中层多历练一番,等到阅历和经验丰富之后再掌握大权。

像霍去病就是最好的范例。霍去病少年天才,二十岁就成为骠骑将军,结果就干出了射杀李敢这种蠢事,武帝不得不将其外调出京,而恰恰在出京路上感染瘟疫去世。

况且,治国和带兵打仗有很大区别,治国说白了是治理人事,协调关系,平衡资源,这件事非得经验丰富、老成谋国不可,年轻人恰恰缺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

诸葛亮这种稳健的政治家,临终安排必定尽善尽美,绝不会冒险把蜀汉交给一个资历较浅、身家不清(降将)、野心勃勃的人。

诸葛亮还是希望在蒋琬费祎的带领下,姜维能够稳步成长,等到时机成熟,再自然而然接过蜀汉的权杖。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