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叫停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钱的问题,只不过和大家一致认为的说郑和下西洋烧钱没有好处不一样,因为你要是说正和没挣到钱的话,那大明的船队所经过的地方,后来基本上都知道,在东亚大陆有一个巨富而且巨大又非常好客的国家,这帮人一旦主动开始来中国做进出口贸易,那每年光是卖茶叶的钱就基本能够解决军费的问题。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说,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花眼下的钱挣将来的钱,但如果你要是说他挣钱的话,那这些钱说实在的,没有进入到统治阶层的中间部分,这也是很多人觉得郑和下西洋无用的原因,因为郑和带回来的那些东西基本上全都进了皇帝的库房,没有进入到国库,更没有给官僚阶级带来利益。
在黄仁宇的《万历15年》当中对于中华帝国的阐述,有一个观点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中华帝国的核心权力与西方的资本运行方式是不同的,他依靠的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官僚集团去维持,这帮人说是王朝的维护者,其实就是一群靠这口大锅吃饭的人。如果一个项目对自己有利,那大家肯定一条心的往上走,但如果这个事情对他们没有直接利益,那情况可就变了。
郑和七下西洋,花了户部至少600万两银子,但拿回来的东西户部连渣都没见到过。你要是站在官僚阶级的角度去看,那不纯纯的就是抢劫。你想这样的事情对于朝中的大臣能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的就是难道要让他们看在皇帝的份上支持,这件事在朱棣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敢说,因为毕竟永乐皇帝的皇位不是靠官僚支持得来的,而是他自己从侄子那打下来的,可之后的皇帝,那就必须按照封建皇权之下的那一套按部就班的来了。
朝廷里面没有人支持,文官也都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明宣宗时期允许太监学习文化,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明宣宗故意放纵宦官来制衡文官的一种方式。郑和是谁?那可是永乐朝出名的宦官,大明宦官界的著名人物。
为了扶持宦官,打压文臣,宣宗自然不会拒绝给太监们更多立功的通道,同样宦官们也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去给自己争一个地位,再加上明宣宗也是亲征蒙古活捉叔叔的皇帝,自己手里面是有军事班底在的。
历史上但凡是一个能够成功把自己的改革意识贯彻的一把手,基本上都是打过胜仗的领导,在军事系统里面有足够的威望才能够压制住其他的力量,所以明成祖,明宣宗都能够下西洋。
这
就解释了为什么明英宗时期王振那么喜欢撺掇皇帝打仗,因为没有军事威望,个人权威也立不起来,这个道理明英宗也知道,只不过在土木堡之后,打仗的事他是没脸提了,宦官们也就消停了,文官们彻底掌握了话语权,这样一来,下西洋的事儿也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