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很爱孩子,甚至可以为孩子去死,可对育儿生活却感到十分痛苦,很多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厌烦孩子,尤其是当孩子顽皮、哭闹、不听话时,我会忍不住地冲他发脾气。
事后,我又特别内疚、自责,我觉得我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好妈妈。”
小欣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上非常积极,努力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好妈妈”。
可现在却对孩子越来越没耐心,很讨厌孩子,常因一点小事而陷入崩溃的边缘。

其实,小欣养育孩子的这种感受不是个例。
很多人在解锁了父母这个新身份后,既激动又开心,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一个温柔慈爱的爸爸妈妈。
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心中的誓言也被现实打得粉碎。
就像英剧《养育者》保罗对妻子说的那样:
“我愿意为了孩子去死,但很多时候我也想弄死他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态呢?一边对孩子感到厌烦,一边又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自厌情绪,这是因为你陷入了养育倦怠的困境里了。
“养育倦怠”就跟“职业倦怠”一样,这个时期,你会对工作(孩子)感到烦躁、失望、恐慌、焦虑,想逃避。

而且,“养育倦怠”并不少见,大约有1/3的家长会经历,尤其是妈妈群体,责任心强、追求完美的妈妈更容易中招,因为她们是带娃的主力军,承受的压力更大。
为什么会出现养育倦怠呢?一、被深深的无力感、无助感包围
琪琪是个二胎妈妈,大宝上小学一年级,二宝1岁半。
琪琪每天早上5点40起床,经过一天的忙碌,等孩子们都睡熟了,都已经是晚上10点以后了。
琪琪觉得,每天只有这时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常常舍不得睡去。
初为人母的阶段,要和小孩片段式的睡眠斗争。母亲想要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10分钟都会变成十分奢侈的事。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觉孩子的每件事都要参与都要操心,时间全被孩子占据了,每天繁琐单调的喂奶、换尿布、做饭、做家务......
有的妈妈会感觉身体快被掏空了,头痛、头晕、耳鸣、腰痛、乏力经常伴随,好像要生病了,全身哪里都不对......
虽然感到心力交瘁,但是孩子依然需要自己的照顾。
除此之外,可能还穿插着婆媳矛盾、夫妻关系、工作与养育孩子的平衡,颜值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未知风险。
当你身心已经疲惫不堪了,却发现无人可以依靠,原本至亲至爱的孩子,这时就成了你所有痛苦的“源头”。
二、对孩子期待太高
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不知不觉会产生期待,加上太卷的社会,不知不觉会去比较。

人家的孩子长得又高壮,你家孩子却怎么吃都不胖不长个;
人家娃品学兼优,你家孩子做个作业是能拖则拖;
人家孩子懂事贴心,你家孩子一身反骨,戳你的心肝......
当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展翅高飞的雄鹰,而你的孩子却用行动告诉你,他只是一只喜欢躺平的家雀,这会让你产生剧烈的落差。
这种落差会让你感到烦躁,否定自己和孩子的价值,从而对孩子缺乏耐心。
三、对自我的怀疑
很多人接触到的有关母亲、育儿的书籍,通常都是愉快的,它们往往会去强调伟大的母爱,养育过程中的美好与幸福。
人们也常常把母性神化为无私的、毫无怨言的、永远不知疲惫、充满耐心的。

因此,选择成为了“妈妈”,就要“伟大、奉献、牺牲”。
所有人都可以给妈妈提意见,要带得了孩子、干得了工作,能赚钱养家,还要辅导得了功课,与时俱进。
密不透风的“道德绑架”,常让妈妈们在养育中出现问题时陷入自我怀疑:
“我怎么这么没用”“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好妈妈”。
如何走出养育倦怠工作不想干了,可以辞职、可以跳槽,但是孩子再看不顺眼,也不能撒手不干,把他塞回肚子里去。
因此,陷入养育倦怠期的父母,要学会自救。
接纳不完美育儿倦怠期的背后,往往是育儿要求过高。
要知道,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有些事情不会做、做不好、做不到都很正常,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

如果你不能24小时陪娃,那么在职场上闪闪发光的你,一样是孩子的榜样;
如果你不能母乳喂养,但奶粉喂养长大的孩子,一样爱妈妈的怀抱。
不必强求自己是个100分的完美妈妈。
同时,对孩子来说,成长需要空间,他并不需要100分完美妈妈,只要一个尽力而为的妈妈就足够了。
2.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说法和看法
要知道,别人给你的意见和指点,有的可能是善意的提醒,有的则是通过谈论你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今天有人说你不该这样,明天有人建议你那样。
我们虽然管不了别人的嘴,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屏蔽一些无谓的声音。
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影响自己的生活,影响孩子的生活和自己的心情。

3.适当做个“自私”的妈妈
养育孩子不仅仅是父母某一方的责任,产生了“养育倦怠”的你,更要懂得调节自己。
演员孙俪曾经说过,
带娃一段时间必须要给自己放个假,跟朋友吃个饭喝喝咖啡。
试着把养育孩子的任务分享给另一半,妈妈不需要做超人,适当的自私点,该放手时就放手。
家里脏了,房间乱了,但你很累,那就去休息,家里不需要时刻保持干净;
不想做饭,那就带孩子出去吃一顿,不必被“无私母爱”所捆绑。
当你不再被“伟大母爱”、“贤妻良母”绑架时;
当你学会做个“自私”一点的妈妈,懂得正视自己真实的需求时;
当你经常给孩子一个和爸爸单独相处的机会时,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的老公可能更能干,你的孩子可能更听话,你的家庭氛围可能更和谐。
孩子是幸福感的来源,但同时也可能是疲惫感的源头。当妈的路上,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自愈,一边厌烦一边关爱呢?
但是先做真实的妈妈,再爱孩子,一定是治愈“倦怠”最好的方法。
高级育婴师,二孩妈妈,关注母婴健康,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获取更多育儿资讯,欢迎关注银花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