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国制造”只会“贴牌”?西方技术封锁封了我们30年,结果中国一出手,三年时间,就整出一台3.6万吨钢铁巨兽,不仅砸烂了封锁,还把垄断国的脸“压”成了饼!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高速工业化进程中,遭遇了“卡脖子”的至暗时刻。
在这一阶段,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需求剧增,涵盖电力、军工、航空、制造等多领域。然而由于缺乏自主掌握的重型挤压技术和设备,这一关键材料高度依赖进口。
彼时市场上的核心装备——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被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封锁。设备不卖,技术不转,连图纸都视为战略资源。
一根高规格无缝钢管的价格甚至超过一辆顶级轿车,国家每年花费大量外汇用于采购这类关键部件,严重制约了火电设备、核电项目、以及大型军用装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中国制造真正的“腰杆子”问题,在这些钢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9年7月13日,“360工程”正式立项启动。这一天,来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清华大学机械系、北重集团等单位的精英技术骨干齐聚包头市,一场以打破技术封锁、实现装备自主可控为目标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360工程”目标明确——研发出世界最大级别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全线打通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国产化制造路径。此设备不仅重量惊人,更涉及主油缸制造、液压系统设计、冶金匹配、工艺自动控制等多项交叉学科,是典型的“大国重器”。

雷丙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清华机械系博士校友,作为“360工程”总负责人,被任命为项目带头人。他常年驻守内蒙古,带领团队夜以继日,仅用3年时间完成了国外同行7年的工作量,最终让中国重型装备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
2012年,3.6万吨挤压机完成全套调试,在包头实现首次挤压实验成功。国产大口径无缝钢管,首次在自主设备中诞生。设备运转过程中,整台系统以液压传动控制,挤压力达到3.6万吨,可制造直径1米以上、厚度超百毫米的特殊钢管产品。
此项成果,标志着中国彻底摆脱国外依赖,具备了自主生产高端重型钢材能力。这不是一次“造出来”的胜利,而是一次“挣回来”的尊严。

“360工程”背后,是科研工作者用一摞纸、一支笔、一根根钢丝啃出来的成果。
在设备研发过程中,雷丙旺团队面临的是全程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调试的挑战,没有外部支援、没有“现成经验”。针对设备结构庞大、受力复杂、安装精度高等问题,团队打破传统设计思路,开创了一整套独立技术体系。
第一项核心技术为“剖分—坎合结构”。团队通过将重型机架拆解为数个结构单元后进行局部精密加工,再在现场进行高强度坎合组装。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运输限制,也确保了系统整体刚度和同轴精度。设备主机高达20多米,需要在厂区中单独建设加高生产线和专属吊装轨道。

第二项关键突破是“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这一技术要求将直径超过20毫米的高强度钢丝,均匀缠绕于主机外壁,形成强大的径向加固力。
操作过程中,缠绕误差需控制在0.3毫米以内,要求技术人员具备超强的工程控制能力。缠绕总长度超过11公里,每一圈都由专用张力系统实施恒张力控制。
第三项创新为“液压提升与安装系统”。面对百吨级部件安装难题,团队设计出一套基于液压缸同步顶升的组装工艺,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别。主油缸的滑移与对接过程,采用数字仿真与实际测量结合,在狭小工位中完成超大组件的高精度组装。

2011年底,3.6万吨挤压机完成核心构建并进行首次系统试压,标志着设备具备全面运行能力。
随后,配套的1.5万吨穿孔制坯液压机于2012年中期安装完成,整个生产线实现联动调试。从钢坯进料到成型出管,全流程国产控制、国产配套、国产制造,真正实现了“从毛坯到精品”的全栈式突破。
技术突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收益。仅投产前3年,已生产高端厚壁钢管7万吨,覆盖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舰船等领域。
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约40亿元,并为相关项目提供可靠保障。项目成果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钢铁巨兽”不是终点,而是“国家战略级材料科技体系”的新起点。
在360工程设备顺利投产后,雷丙旺并未止步。他率团队将技术延展至粉末高温合金、航空专用材料、战略武器结构钢等更高端领域。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的粉末挤压技术方面,中国此前一直无法突破。

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的“心脏部位”,对材料一致性、组织密度、强度、热稳定性要求极高。过去中国一直依赖进口,成本高、周期长,技术受制于人。360设备的成功启用,使中国首次具备粉末高温合金挤压成型工艺的核心能力。
2014年,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在试验阶段首次采用国产涡轮盘,其核心材料由360挤压设备制造。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为大飞机、战斗机等提供“国产心脏”的能力,直接撼动了以美国GE、英国罗罗为首的技术垄断格局。

更重要的是,360工程形成的技术平台,已成为国家高端材料自主创新的孵化器。它不仅服务于生产,更成为技术扩散、科研带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如今,基于360工程的延伸项目还在持续推进中。从核电主泵壳体、舰载电磁炮筒体,到新型防护材料、海底油气管道钢,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首选项”。

雷丙旺带领的团队也已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团队,继续在“材料成型”和“装备智造”领域攻坚克难。他曾这样说过:“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这句朴实的话,如今已被写进3.6万吨挤压机每一次的轰鸣中,写在无数根钢管的金属纹理里,写在新时代中国工业自主奋进的征程上。
参考资料
雷丙旺:奏响重型挤压制造的中国最强音-新清华- 2024年11月15日
兵器工业集团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组研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规划发展局-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