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一条消息让无数历史学界人士痛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祖熙教授于3月2日逝世,享年92岁。这位被称作“中国波兰史研究第一人”的学者,用一生架起了中欧历史研究的桥梁。

刘祖熙1933年生于浙江台州,19岁入党,22岁复旦毕业,23岁公派波兰留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赴东欧深造的学者。在波兰华沙大学拿下博士学位后,他扎根北大执教40年,开设的俄国史、东欧史课程场场爆满,带出的25名硕士博士中,许多人已成为高校学科带头人。
他的学术著作堪称“东欧史百科全书”:《波兰通史》填补国内空白,《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被多国高校列为参考书目,主编的《斯拉夫文化》更是中欧文化交流的经典。波兰总统曾亲自为他颁发“骑士十字勋章”,表彰他对两国学术的推动。退休后,他仍担任国务院智库研究员,直到70岁才离开讲台。

有人说,刘祖熙的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学术记忆。但我更想说,他留下的是一座“看不见的桥”——一头连着中国,一头伸向东欧。
在“冷门领域”坚守一辈子,需要多大的勇气?上世纪50年代,国内研究东欧史的学者屈指可数,刘祖熙却敢啃硬骨头。他常说:“历史没有小国,每个民族的故事都值得被听见。”这种格局,在今天尤其珍贵。当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时,我们更需要他这样的学者——用扎实的学问打破偏见,用文明对话替代对抗。

看看他的成就清单,简直像一部“学术爽文”:留学时亲历波兰“十月事件”,回国后亲历改革开放,90年代又见证东欧剧变。但翻开他的著作,字里行间只有冷静的史料剖析,毫无意识形态站队。这种“把历史还给历史”的纯粹,正是当下学术界最稀缺的品质。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的教学热忱。有学生回忆,刘教授批改论文时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却从不批评学生,只说:“历史是面镜子,擦得越干净,照得越清楚。”这种“较真”里的温情,或许比他的学术头衔更值得铭记。

一位92岁老人的离去,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视野”?不是追逐热点国家,而是像刘祖熙那样,在冷门处点亮灯火,在断层处架起桥梁。
今天的中波铁路横跨欧亚,中俄合作深入太空,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刘教授用一生证明:读懂别人的历史,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你读过刘祖熙的著作吗?在你心中,什么样的学者才算“国之脊梁”?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