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之物的权威

基本信息
作者:[英] 保罗·贝茨
译者:赵成清 / 杨扬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ISBN:9787574121577
作者简介
保罗·贝茨(Paul Betts,1963-)英国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德国历史学会(German History Society)主席、学术期刊《德国历史》(German History)编辑等职务。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欧洲文化史,尤其是20世纪的德国历史。代表著作有《废墟与重生:二战后欧洲的文明化》(Ruin and Renewal: Civilizing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I)等。
译者,赵成清 清华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史论;中国现代美术史与理论。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从事访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特等资助和一等资助等十余项课题。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著有《蔡元培现代艺术思想研究》《阅读图像:中西方美术史论与批评文集》等;译有《恋物:情感、设计与文化》《裸猿艺术史》《中国绘画史导论》等。杨扬,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史与理论。
内容简介
《日常之物的权威》是一本睿智且引人入胜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西德标志性工业设计的崛起历程及其深远影响。作者保罗·贝茨生动地论述了功能主义风格的包豪斯和德国制造同盟美学,在二战期间如何悄然融入家电、餐具和室内设计之中,经战后姆设计学院和博朗公司的设计师们复兴与形塑后,这一美学风格又如何成为重构德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帮助这个负罪且破碎的国家在世界面前恢复声誉。《日常之物的权威》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消费社会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视角。保罗·贝茨的这本书中精彩地呈现了“设计”这一复兴包豪斯遗产、实现“德国救赎”的载体。这本著作让读者确信,设计不仅是“幸福生活”与“诗意栖居”的一部分,也是物质文化政治化的一个要素。
目录
引言:设计、冷战与西德文化第一章商品的再赋魅:重审纳粹现代主义第二章国家的良心:德国新制造同盟第三章肾形桌的“复仇”:有机设计的希望与危险第四章设计及其不满:姆设计学院第五章设计、自由主义与政府:德国设计委员会第六章寒冷中归来:设计与家庭生活结论记忆与物质主义:历史作为设计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