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嘉诚和美国资本家贝莱德公司即将达成了一笔港口交易,表面上看是普通的商业合作,但实际上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
这么一来,李嘉诚和他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等于站到了国家的对立面,这让人非常不满。

外交部、商务部、国务院港澳办之前已经多次劝李嘉诚,希望他能慎重考虑,不要推进这笔交易。
但李嘉诚却完全不听,执意要和美国贝莱德公司完成港口交易,看起来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对着干,而这种做法,只让人觉得他在“敬酒不吃吃罚酒”。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官方终于出手了,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二司宣布,对这笔港口交易进行依法审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二司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审查企业的垄断行为,比如企业合并是否违反规定、监督企业执行限制性条件,还会指导企业在国外处理反垄断诉讼和合规问题。
虽然官方公告里没有明确说明具体要审查长和集团的哪些方面,但可以肯定,这种审查不会在短短几天内就结束。
长和的股价也是应声暴跌,目前长和实业的市值是1725亿港元,但截至3月29日,长和系的四家公司市值已经蒸发了超过781亿港元,眼看着快要逼近千亿的损失。

为了替自己辩解,长和集团还发布了2024年度的全年业绩公告,强调港口业务的盈利占比是最低的,试图淡化这笔交易的重要性,但这并没有改变外界的看法,市场资金仍在不断撤离。
原本指望赚1700亿的交易,还没到手就先赔掉了近一半,这次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简单来说,现在李嘉诚出售港口的事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了,即使拿业绩报表出来解释,也挡不住舆论的批评和市场的反应。

在公众看来,无论一个商人多会赚钱,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最终只会被国人唾弃,被市场抛弃。
因此看起来这次有些人已经开始慌了,就在长和港口交易临近签约的关键时刻,长和突然发布了一则看起来莫名奇妙的公告。
公告表示,董事会注意到最近有媒体报道,提到公司可能会拆分全球电信资产和业务。

公告里提到,长和集团经常会收到一些建议,也会评估各种机会,以提升股东的长期利益,这些机会包括可能的交易,或者把全球电信业务的资产和运营相关业务拆分出来单独上市。
不过公告也特别强调,目前董事会还没有对全球电信业务的任何交易做出决定。
为啥长和会突然发出这么一个公告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旗下的公司,盈科拓展公开和长和“撇清关系”了。

几天前,盈科拓展还向媒体表示,他们的所有业务都完全独立于长和集团,没有任何关联。
而这样时间,李泽楷还频频露脸,先是以个人名义、作为香港青年企业家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向内地有关部门表达善意。
3月28日,他又通过媒体表态,说自己早在2008年就辞去了和记黄埔的副主席和执行董事职务。

除了旗下基金客户的投资外,他本人在长和集团没有任何股份,长和也没有持有盈科旗下任何公司的股份,他还特别强调,自己一直是独立发展创科和金融业务的。
笔者猜测,李家这样安排,可能是在做两手准备,首先官方已经正式介入,对长和集团出售港口给美国的交易进行审查。
长和集团可能不仅违反了《反垄断法》,还可能涉及其他违法行为,李泽楷等人似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试图和长和集团撇清关系,以免未来长和出事时把自己也拖下水。

而虽然长和最近透露,下周不会和美方签约,但并没有明确表态要彻底停止签约。
如果李嘉诚真还有侥幸心理的话,他可能已经在打算让自己的次子李泽楷先独立出来,和长和集团彻底撇清关系,为整个家族留一条后路。
然后自己再继续推进和美方的港口交易。这种做法确实不是没有可能,至于这些“补救”能起多大作用,目前还不好说。

另外4月2日这个时间点也很关键,因为美方的贝莱德公司将在这一天进行内部投票,由股东决定是否继续交易。
不过考虑到特朗普政府对巴拿马运河的高度敏感性,贝莱德的投票结果大概率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不管结果如何,这次事件对李嘉诚来说,算是“晚节不保”。甚至可能对李氏家族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