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荧光绿执勤马甲的谢妈妈弯腰收拾着散落的隔离桩,身后突然冒出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胖子——9岁的谢老四,踮起脚尖,迅速将自己的校服外套披在她肩上,然后转身麻利地扛起一个半人高的防撞桶,径直跑向仓库。路过的家长们不禁掏出手机,忍不住赞叹:“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穿皮夹克漏风,这娃简直就是羽绒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得去年,谢老四还在操场上追打同学,调皮捣蛋地上演“混世魔王”的一幕,如今,她却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心中“执勤小助手”的代表人物。

班主任的手机里,存着一堆谢老四的暖心行为——暴雨天,她会默默帮保安爷爷推防滑垫;运动会期间,她总是第一个跑去为老师搬凳子;上周,她甚至偷偷为妈妈的扩音器贴上了暖宝宝。谢妈妈在抖音里也分享了不少育儿经验:“三岁学择菜、五岁学洗袜子、七岁开始担负起家里垃圾分类的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那些把孩子送进六个兴趣班的家长相比,谢家教育堪称“泥石流”——完全不拘一格。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在展示钢琴成绩单,而谢老四正跟着奶奶在菜市场里卖莴笋;这种“野路子”的教育方式,让谢老四成了个超级暖男。她不仅会体贴妈妈在风中吹乱的刘海,还记得保安爷爷因为寒冷而需要护膝,甚至自创了“警戒线蝴蝶结系法”,为的是防止老人被线绊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教育部推行劳动课改革三年以来,谢老四成了行走的教案。她做卫生时,琢磨出的“S型拖地法”;她自创的“执勤装备收纳口诀”甚至成了少先队的培训教材。心理专家指出:与其让孩子在模拟职业游戏中做些“表演”,不如让他们真实地参与到生活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看着谢老四熟练地帮妈妈整理反光背心,有些博主感慨道:“会刷题的孩子能赢得考试,但会生活的孩子能赢得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全社会都在争论“穷养”与“富养”的时候,谢家给出了另一个答案——“真养”。他们没有花哨的感恩教育,没有刻意摆拍的公益行动,而是通过让孩子真实地感知他人生活的辛苦和不易,去教会他如何关爱他人,如何担当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个在路边蹲下帮妈妈拧保温杯的小胖手,那个被大家戏称为“男版小棉袄”的倔强背影,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新时代的“好孩子”。就像谢老四在作文里写的:“妈妈是‘马路天使’保护我们,而我,就是她的充电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