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在我国民间,很多人家都会在厅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
有的是在黑色木牌上用金字漆书,有的是用红纸书写后贴在墙上,还有的则是装裱成卷轴悬挂起来,不一而足。
直到今天,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有的人家仍在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
“天地君亲师”牌位
通常,在“天地君亲师位”的两侧,还会书以若干神名,如:
招财童子、利市仙官、福德土地正神、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三官大帝、关圣帝君等,甚至还有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
当然,一般还要写上自家的祖神,比如“王氏堂上历代宗亲”、“张氏门中历代先祖”等等。
此外,还会配以一幅“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或“天高地厚国恩远,祖德宗功师范长”之类的对联。
对于“天地君亲师”五个字的写法,也极有讲究——
“天地”二字要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
“君”字下面的“口”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
“亲(親)”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
“师(師)”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意思是师不当撇(撇开)。
“天地君亲师”纸质牌位
那么,广受中国人祭拜的“天地君亲师”五字牌,是怎么来的呢?
学者们一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始于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
《荀子·礼论》云: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在这里列出了礼制的三个根本:首先是天地,其次是先祖,再次是君师。没有天、地,万物就不能生长;没有先祖,人类就无所出;没有君、师,国家就不能治理。
所以荀子主张要“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隆君师”,是谓“礼之三本”。
也有学者指出,在更早的《国语·晋语》中,就有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可见,这种思想的发端其实是很早的。
荀子
不过,从目前所见文献来看,最早将这五个字正式排列在一起的,则是东汉时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其中出现了“天地君父师”的说法,与后来广为流传的“天地君亲师”,仅一字之异,其实已无本质区别。
所以道教学者认为,“天地君亲师”之说源于道教,也即《太平经》。
至于“天地君亲师”是从什么时候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祭拜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梓先生认为,是在明朝中后期。
他指出,到清朝雍正皇帝时,颁布《谕封孔子五代王爵》,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尤其是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
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拜对象。
雍正皇帝
而扬州大学教授车锡伦先生则认为,“天地君亲师”五字牌很可能是由明代民间教团首先提出,并为乡土社会所普遍接受。
具体来说,明正德初年,士兵出身的罗清创立无为教(又称罗教),提出“报五恩”(或“报十恩”)的教义,即:“一报天地盖载恩,二报日月照临恩,三报皇王水土恩,四报爹娘养育恩,五报祖师传法恩”。
罗清的弟子将这“五恩”概括为一偈颂:“天地君亲师,行藏原不昧;古今圣贤道,动静自分明。”
车先生认为,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天地君亲师”五字牌的最早出处。
无为教之后的许多民间教团,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比如,与无为教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青帮,在开“小香堂”时,供奉的主神牌位就是这个五字牌。
因此,车先生指出,“天地君亲师”虽源于荀子的“礼之三本”说,但经民间教团提出和供奉后,其内涵却发生了变化,比如“师”便指“祖师传法”,带有帮派的意味。
旧时民间帮会
辛亥革命以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国家不再有“君”,人们于是把“天地君亲师”改为“天地国亲师”,以国家取代了皇帝,并将这五字诠释为:“天地造化我,国家护卫我,亲人养育我,老师教导我”。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五字牌,往往写的是“天地国亲师”,而非“天地君亲师”。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应该这样写:宇源值意宗历!,或其他字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