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究竟是哪种意思?论语重读有必要

万丈豪气文化 2024-12-09 02:06:40

我的国学课是针对小孩子的,所以并不主张教一些不适合他们的,似是而非或者有争议的内容。有家长问我为何没有设置《论语》等国学经典专项科目?因为《论语》本身是记录孔子和其学生的对话以及对“天下时事”或“人生哲理”的表达,都是成年人之间的观点交流,本不属于孩子的阅读范畴。只是在当时的尊儒氛围中,才逐渐作为自汉代之后古代孩子的背诵科目。我最多只能抽取一部分适合孩子的来进行教学,而且《论语》中有些话语因缺乏上下文的连接,很难判断其真实意思。在没有比较靠谱的释义之前,我也不会随意教给孩子。一旦某句话可能产生歧义,你就很难判断哪种才是更加正确或合理的。这就容易造成各种读后感式的分析,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几乎普遍被释义成:“人没有(当初)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但从文理上讲,“人之所以没有远虑,是因为有近忧”岂不是更合理?何必要把“远虑”的时间线推到“近忧”之前呢?个中原因无非就是孔子的拥趸们觉得老师讲的话一定是有“哲理”和“深意”的,不往“高大上”的方向去理解就是种亵渎。所以有人就分析说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可以改成:“人无虑远,必有忧近”(你总要证明《论语》里有大把句子是用了同样的手法才有说服力吧?)。清朝的《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等等都是出于同样的“屁股指挥大脑”。

在明显可以有两种解读却又缺乏上下文对照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哪种更合理呢?我们还是可以找寻一些脉络去逻辑推论的:首先,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那么多少与卫灵公有点关系,这篇记录的就是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时到了卫国又离开卫国后讲的话。正常情况下这些语录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所以《论语.卫灵公篇》第一段: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就是孔子在鲁国不得志后想到各国去推行他治国理念并谋职,结果卫灵公偏偏问了一个他最不擅长的问题。于是孔子愤而离开,然后对卫灵公的进行了许多负面评价,这又和他在后面褒扬卫灵公的话形成了自相矛盾。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孔子的一时气话,但至少反映出孔子的心胸未见得有多宽大。

离开卫国后,接下来孔子去哪里了呢?去楚国时被困在了陈国。就是第二段: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第二段后面一些话基本是孔子和其弟子的对话,紧接着孔子又开始发表对卫灵公手下两位大臣的评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鱼, 在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故称祝佗。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另一位贤臣蘧伯玉。临死前嘱咐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蘧伯玉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可谓三朝元老,卫灵公重用他,就属于“邦有道则仕”。因此,客观地说卫灵公算得上是一位知人善任的君主,为人诟病的不过是其偏爱夫人南子和男宠弥子瑕。

在孔子发表完对这两位大臣的评论后,接下来仍是孔子和其弟子的对话,然后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两句话。后面这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自然是讥讽卫灵公的,由于当时卫灵公和南子马车在前、孔子马车跟在后面,让孔子明显感觉他更重色。而孔子之所以从鲁国出走,不就是因为齐国送给鲁哀公美女而造成的吗?卫灵公一来问孔子不擅长的兵法,二来行为上触碰到了孔子的痛点,孔子对他自然没什么好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前面一段是“颜渊问为邦”。孔子的回答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这个回答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以说毫不相干,而后面这句又是明显针对卫灵公的,所以更大的可能就是与卫灵公有关。

卫灵公当时有两件事需要忧心,第一件事:他之所以问孔子兵法(排兵布阵),是因为卫国忙于出兵帮助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抵御赵鞅。卫国是小国,之前是依附晋国的,在卫灵公时期因为种种矛盾就与齐国联合对付晋国。后来晋国出了内乱,卫国和齐国就决定干预晋国的内乱,如果帮助“亲卫派”统治晋国,而齐国又是卫国的“友邦”,这样卫国就可能彻底安全了。

第二件事:他与南子的亲生儿子蒯聩之前因受不了宋国农夫对其母亲淫乱之事的羞辱,于是动了杀母之念,结果未遂而逃走。随着卫灵公年事已高就要安排新的继承人,但其新物色的另外一个儿子公子郢又婉言拒绝。(结果卫灵公死后,公子郢照样拒绝,后来让蒯聩的儿子,即卫灵公的孙子做了卫出公。)这两件事应当就是卫灵公的“近忧”,而让孔子这样的人通过“仁”来治理国家当属“远虑”,更何况前面提到的史鱼和蘧伯玉(孔子的好友)都属于和孔子同一类型的贤臣,因此孔子并不是卫国的“稀缺人才”。

由此判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这个“人”可能同样是“卫灵公”,而这句话的意思更应偏向于“人之所以没有远虑,是因为有近忧”。国防之近忧不解,远虑就成了空中楼阁,只能安内无法攘外的孔子对于卫灵公而言当然就可有可无了。对孔子而言,或许他在离开卫国之后才明白了卫灵公为何给予他在鲁国同样的俸禄,却问兵不问政的原由,于是接连发出了这两句感慨!

0 阅读:0

万丈豪气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