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建设迎来密集冲刺期!3号线三期完成冷滑试验、9号线首个标准站亮相、11号线柳洲东路站深基坑开挖...在这场地下攻坚战里,除了进度条狂飙,更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硬核"技术博弈。
3号线三期:冷滑试验背后的"速度密码"

截至2025年2月,3号线三期工程实现轨道全铺通、冷滑试验一次性通过,较原计划提前45天。这条纵贯南京南站至秣周东路的地下动脉,采用国内领先的"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震技术,列车时速可达80km/h。
9号线一期:"美学+功能"双修的典范
作为南京首条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地铁线路,9号线一期16座车站已全部封顶。其中,绿博园站以"牡丹亭"为主题的艺术装置,巧妙融合声光电技术,日均客流量超预测值20%。

9号线江苏大剧院站创新应用"光伏屋面+雨水回收"系统,年发电量可供站内照明使用3个月。数据显示,南京在建地铁每公里可消纳 建筑 垃 圾 约1.5万吨,真正实现"建造即修复"。
11号线柳洲东路站:深基坑里的"时空折叠术"
这座埋深29.6米的地下四层车站,创下南京地铁建设三项纪录:单日出土量达1.2万立方米、连续墙深度58米、基坑变形控制精度±3mm。面对承压水层厚度达18米的复杂地质,施工团队创新采用TRD工法水泥土搅拌墙,将渗漏率控制在0.1L/(min·m)以下,堪称"水下长城"级工程。

在11号线新尧新城站建设现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着2000余个传感器数据。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的数字模型,误差率仅为2mm,相当于在足球场上精准定位一只硬币的位置。
根据《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到2026年,全市地铁运营里程将突破600公里。届时,3号线三期将串联起禄口机场与主城区,9号线将打通河西金融城与江心洲生态岛,11号线则会成为宁滁一体化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