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信息量巨大

最爱历史说 2025-02-20 13:58:44

汉武帝时期,小官员唐蒙奉命出使南越国。

他跋山涉水来到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今广东广州),惊讶地发现当地商人竟在售卖蜀地的特产枸酱。

于是,他向当地商人打听,你们是从哪儿运来的枸酱呀?

商人告诉他,从牂牁江运来的。

牂牁江流经今贵州西部,属于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但汉代人尚未了解其与珠江的关系,只知道牂牁流域为夜郎国的所在地。

唐蒙的脑海里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豁然开朗。当时,中原人都以为,只有自北向南翻越五岭才能到达南越,并不知道从巴蜀到南越还有这么一条“隐秘”的路线。既然牂牁江可以运输商品到珠江下游的南越,那么,也可出其不意地运送军队,奇袭南越。

回到长安,唐蒙上书汉武帝,请求出使夜郎国,任务是开辟从夜郎通往南越的道路。

影视中的汉武帝形象

汉武帝随即任命唐蒙为郎中将,率领千人使团,前往招抚夜郎。

作为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经略西南的小插曲,唐蒙的事迹远远不如同时代名臣大将所建立的功勋那般耀眼,但其揭示的细节却意义重大——地理,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正如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说的,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

布罗代尔

纵观中国历史,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诸葛亮隆中对策到前秦苻坚自诩投鞭断流,从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到宋元襄阳之战,从朱元璋北伐到康熙收复台湾,几乎所有的大事件都与地理信息息息相关。

历史与地理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艾公子在数年前便决心写一部新的作品,以地理为经,以历史为纬,讲述地理中的中国史。经过3年的创作,这套书终于能和大家见面了。

《地理中的中国史》分为“自然篇”和“人文篇”两册,精选36个专题,搭配近40幅全彩地图,从地理中看懂历史,从历史中解读地理。

书中涵盖了淮河、秦岭、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江南、蜀道、长城、大运河、胡焕庸线等经典的地理概念和历史故事,希望为读者建构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好记忆的历史地理框架。

在《地理中的中国史(自然篇)》中,我们聚焦于地理板块、山脉江河、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格局。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其中,淮河流域的北部与黄河连为一体,南部则与长江连为一体。历史上,淮河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渎”,“守江必守淮”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战略方略。

艾公子从汉末三国时期曹魏与孙吴的淮河流域争夺战说起,讲到东晋淝水之战后,南方政权对淮河流域的进取,以及中晚唐藩镇割据时的淮西藩镇,乃至南宋偏安一隅时以淮河流域为屏障,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冲击的历史。通过这一系列军事战争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淮河流域在中国南北方军事战争中的地位,希望一文让人读懂为何“得淮河者得天下”。

此外,书中选取多个主题,讲述山川河流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号称“天下之脊”的太行山间,自然雕凿的太行八陉连接了多少王侯将相的梦想?

八门入海的珠江流域,如何从落后的烟瘴之地蜕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镇?

历经无数动荡的河西走廊,到底是怎样拱卫中原、张国臂掖的?

巍峨的天山,何以成为天地之间壮美的英雄舞台?……

书中还挖掘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塑造: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山川富饶,文化昌盛,既成就了历史上多个割据政权,也孕育了四川人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意识;

阴山之下,多个游牧民族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歌声中粉墨登场,轮番争霸;

从湘江流域走出的湖湘子弟,成为经世致用思想的践行者;

曾经地处偏僻的东北平原,在历经长期的封禁后得到开发,一波波闯关东的移民,为祖国捍卫这片白山黑土……

历史的篇章书写于自然地理之中,这是解读中国史的一种特殊视角。

在《地理中的中国史(人文篇)》中,我们重点关注的命题是: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中国的历史变迁。

历史上,周武王依托丰镐所在的关中,征伐位于今河南安阳一带的商朝;秦国从关中东出,灭六国,一统天下;西汉的刘邦打败项羽后,听从部下的建议,定都长安;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是坐拥关中,消灭了地处东方的北齐;之后的隋唐两朝都以关中地区为基地,讨伐各路割据势力,进而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王朝。

其中的共同点是,他们赖以发家取胜和兴盛的路径,都是从西向东。

另一方面,在从西向东的路径之外,还潜藏着从北向南的推进路线:西晋南下灭吴,统一三国;隋朝南下灭陈,结束分裂;朱棣从北京发起靖难之役,随后迁都北京;清军南下入关,建立起全国统治。

这种“从西向东”和“从北向南”的开发和走向,促进了整个中国的不断延伸、拓展和成熟。

此外,艾公子多次从宏观视角看问题,讲述中国省份的边界是如何形成的,也解读了划分中国东西人口分布大趋势的胡焕庸线。

除了宏观视野,我们也关注不同地域下的人文历史,写了关中、河洛、华北的古都地理;写了古山东、燕云十六州、古徽州等历史地理概念;写了长城、大运河等人造地理景观的形成。

历史的另一面,是人与地的矛盾史。希望大家读完全书,对此有更深的感触。

唐蒙从小小的蜀枸酱发现牂牁可通南越的秘密,于是劝谏汉武帝收服西南的夜郎。史书在记载汉使与西南夷的交流时,留下一个有趣的细节——夜郎王见到汉使后,半是试探、半是怀疑地发出疑问:“汉孰与我大?”

唐蒙和夜郎王,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照。前者精通地理,从美食发掘战机,名留青史;后者不明真相,道一句夜郎自大,沦为笑谈。

那么,今天的我们读历史地理,到底有什么用?

熟知历史地理是读史进阶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在今天,身处时代巨变之中,如果我们对历史地理一无所知,那么所谓立足中国、观察世界就无从谈起。

如果我们要为自己建构一个观察大争之世的视角,那么,从自然、疆域、人口、城市、交通、军事等各个角度切入,将有助于我们从一开始就高瞻远瞩,以更宏远的视角读懂中国的古往今来,进而为个人安身立命、观察世界打下根基。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唐蒙,但,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成为夜郎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