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家最新禁令:贷款机构不得骚扰借款人亲友
“每天被十几个催收电话轰炸,连我80岁的外婆都收到短信说我欠钱不还”,这是去年某社交平台上的真实求助帖。而今天起,这种让无数人崩溃的“通讯录轰炸”将成为历史!国家最新发布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明确规定:贷款机构只能找欠款人本人催收,严禁骚扰其亲朋好友。

一、新规划出三大“禁区”,暴力催收无处遁形
1. 禁区一:禁止向通讯录“扫射”
根据新规,即便借款人失联,催收方也只能通过紧急联系人获取最新联系方式,且不得透露任何欠款细节。去年某网友因失业逾期,催收人员连续三天拨打其前公司领导电话,导致其被辞退的案例将成为过去式。
2. 禁区二:建立“拒绝即停”机制
当联系人明确表示“别再打来”,催收必须立即停止。这彻底堵死了某些机构“打爆20个亲友电话逼还款”的灰色手段。就像杭州张女士的经历:因儿子网贷逾期,她每天接到威胁短信,现在只需一句“我拒绝接听”,就能切断骚扰。
3. 禁区三:严防隐私泄露
新规要求催收对话中禁止提及欠款金额、逾期天数等敏感信息。此前常见的“你朋友欠了5万8,再不还上征信”之类的恐吓话术,将被视为严重违规。

二、新规背后的深层变革
1. 从“野蛮生长”到“精准打击”
过去十年,第三方催收公司数量激增至近万家,部分机构采用“呼死你”软件、伪造律师函等手段。新规实施后,这些公司若出现重大违规,金融机构必须立即终止合作,相当于给行业装上“紧急刹车”。
2. 建立双向约束机制
- 对借款人:明确“反催收联盟”属违法,打击伪造病历、教唆投诉等恶意逃债行为
- 对金融机构:要求官网公示合作催收机构名单,就像食品包装标注成分表,让借款人提前避雷
3. 科技赋能合规管理
文件要求采用智能语音机器人时,每日主动通话不超过3次。某头部平台已试点AI情绪监测系统,当识别到联系人出现焦虑情绪时自动终止通话。

三、遇到违规催收怎么办?记住这三招
1. 取证四要素
- 录音/录屏(包含来电号码、催收人员工号)
- 短信截图(注意完整显示发送号码及内容)
- 骚扰时间记录(超过晚上10点拨打属违规)
- 第三方见证(如居委会人员在场时接听电话)
2. 四大投诉通道
| 12378银保监热线| 3-15工作日 | 最权威,可督办金融机构|
| 中国互金协会 | 7日内 | 专门处理网贷类投诉 |
| 12321举报中心 | 48小时内 | 快速拦截骚扰电话 |
| 当地派出所 | 立即出警 | 应对人身威胁 |
3. 反向制约技巧
当催收说出“今天不还钱就找你爸妈”时,可直接回应:“您已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我将依法维权”。据统计,超70%的违规催收会在首次警告后停止骚扰。

四、新规带来的三大积极影响
1. 修复社会信任裂痕
武汉大学调研显示,68%的借款人曾因被曝通讯录导致社交关系破裂。新规实施后,这种“社会性死亡”风险将大幅降低。
2. 倒逼行业转型升级
头部机构已开始组建自有催收团队,某银行将催收员纳入正式员工编制,提供心理咨询培训,转型“债务管理师”。
3. 构建良性信贷生态
通过限制过度催收,促使金融机构加强贷前风控。数据显示,新规试点地区不良贷款率下降12%,而还款率提升9%。

结语
这项新规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它划清了正当催收与暴力骚扰的界限,让失信惩戒回归理性。正如网友所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不该让无辜者为错误买单。”当催收戴上法治的“紧箍咒”,我们离“诚信而不失温度”的金融环境又近了一步。
这东西还是管不了,都不提平台不提名,直接瞎催的
什么叫再也不会?这个违法行为年年都像割韭菜一样,抓一下紧一点就销声匿迹,事后又死而复生变本加厉,抓得了几次?就像高利贷,严打的时候都转地下躲起来了,过后又是雨后春笋般的生长。
先把银行整顿在说话
钱真别往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