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之中,主要有三股军事势力:一个是李自成农民军,一个多尔衮八旗军,另一个是吴三桂关宁军。
在山海关内外的胜败,这三股势力分合、谋略直接影响当时的局势的走向,也决定大顺、大明、大清的命运。
首先来说这三股势力的存在的力量。

第一股势力:李自成的农民军。
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李自成亲率刘宗敏等将士6万人,号称10万或20万,开始东征。
李自成派明降官去山海关招降吴三桂,但使者被扣留。李自成分析形势,认为成败决于一战。
于是令大军连营并进,直逼山海关。700里路,慢慢吞吞,行军8天,方才到达。这也就给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联合提供了时间。

第二股势力:吴三桂的关宁军。
其实,当时吴三桂已经投降李自成。但是,他得知爱妾陈圆圆被强占,亲吴襄被抓的时候,他便下定决心要与李自成死磕到底,于是,对李自成采取了两面策略:
一是明着不同李自成决裂;二是暗着却另找新主子。
吴三桂当时收到其父吴襄的劝降信后,这种同李自成决裂的态度变得明朗而坚决,他复信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坚决不降,令白广恩、王则尧带着犒师银两,星夜赴永平,增援唐通并继续招降吴三桂,结果反被吴三桂击溃。吴三桂带着几万关宁军,纵兵大掠而东,顿兵山海关,并观望局势,以图再举。

第三股势力:多尔衮的八旗军。
当时,多尔衮率军10万向山海关挺进。原想绕过榆关,破墙而入,争夺北京。
可这时候却收到吴三桂派使者持书前来乞师。多尔衮有点窃喜,于是多尔衮立即遣使者持复书到山海关,他的目的是,一则探听虚实,二则要吴三桂降清。
多尔衮本想进一步观察吴三桂的真实动机,恰在此时,得报李自成所率大军已离永平,疾驰山海关。为防贻误战机,多尔衮遂命清军继续前进,从连山到山海关,急行一昼夜,屯兵到山海关外15里,观察形势。
这样,李自成的大顺军、多尔衮的八旗军、吴三桂的关宁军就在山海关交会,由此引发了一场山海大战。

山海关以关城为中心,南翼城面向大海,敌军无从通过。西罗城面向关内,前有石河,成为关城的天然屏障,而河西则为开阔地,成为山海关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场。
多尔衮采纳洪承畴、祖大寿等人的建议部署:阿济格率万骑为左翼,入西水关;多铎率万骑为右翼,入东水关;多尔衮带3万骑从正面主攻。
但是,清军并未立即投入战斗,而是观变待机,李自成从关外打击吴三桂并切断吴军与清军联络的计划未能实现。
其次,李自成命唐通率兵到关城的关外,以防止吴三桂与多尔衮清军会合。

最后,在西罗城外,与吴三桂军对阵。虽李自成志在必胜,却在攻城与野战上分散了兵力。
李自成军先攻西罗城,复集中兵力攻打北翼城。双方交战,十分激烈。吴三桂军企图突围,屡次遭堵。吴三桂形势危急,而清军屡请不至。多尔衮率军来到离关城2里的威远台观战。吴三桂得知,他多次遣使者去请清军帮忙,不过,多尔衮为人谨慎,并不相信吴三桂有诚心。
吴三桂只好亲自来见多尔衮。之后,多尔衮与吴三桂达成共识,决定合攻李自成军。

多尔衮命吴三桂先行,三桂立即返回关城,令全体官兵剃发,在关门上竖白旗,率诸将十数员,甲数百骑,出城迎降。李自成知道山海关易守难攻,想诱吴三桂军出关城野战。
吴军拼命突围。而清军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其实,多尔衮不肯先同李自成军作战,一则观察吴三桂投降的真伪;二则观察李自成的强弱;三则想吴、李交战,两败俱伤,坐收渔人之利。
吴三桂已陷入重围,曾多次突围未成,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多尔衮见时机已到,决定集中兵力,突破李自成自。

李自成军反而陷于清军和吴三桂军的首尾夹击当中。
李自成从未同八旗兵交过锋,面对清、吴联军的进攻,慌了手脚。李自成见败局已定,率兵急促撤退。
而多尔衮晋吴三桂猛追击李自成军。李自成吃亏之后,退到永平。命人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斩首示众,然后带领大顺军残部向北京撤退。
这时,李自成没有组织军队对抗吴清联军,而是急着操办即位典礼。于是,李自成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举行即皇帝位典礼。

山海关之战胜利后,吴三桂也向清军表明决心追随的态度。但多尔衮并没有让吴三桂跟随他继续追击李自成,而是让他跟随阿济格追击大顺其他军,则多尔衮亲自率军入京。
当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他只看到降而复叛的吴三桂,而对吴三桂身后的大清却视而不见,根本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就这样,多尔衮带清军端了李自成42天的天子梦,清军顺利入关,定鼎北京。在这场三方角逐中,清朝是赢家。
大顺先覆灭大明,大清又覆灭大顺,最后政权落到了清朝的手里。
此后,多尔衮便辅佐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从此,开启了268年的清朝历史。

有人问,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个人认为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也有偶然。说必然就是明朝气数已尽,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有偶然,吴三桂若投降了李自成,山海关一战怎么个打法,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李自成,战争又是一种结果。所以,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它就是在偶然必然之间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