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何在多任务中“偷懒”?

老康的笔记本 2025-04-23 04:58:32

你有没有试过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结果发现只记住了老师强调的那几句重点,其他的完全一片模糊?或者开车到停车场,满脑子想着晚饭吃啥,却忘了车停在哪一层?这些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其实,这不是你“笨”,而是大脑在偷偷“偷懒”——它有自己的小算盘,知道啥重要啥不重要。最近,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就揭开了大脑在处理多件事时的“偏心”秘密。

大脑的“偏心”是怎么发现的?

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们找了一群人,让他们盯着屏幕看两个小点,一个被标记为“重要”,另一个“不那么重要”。这两个点只闪现半秒钟,然后消失。12秒后,研究者会问:“嘿,刚才那个点在哪?”有时候问的是重要点,有时候是不重要点。与此同时,参与者的脑袋被放进fMRI扫描仪里,研究者就像侦探一样,盯着他们的大脑活动。

结果呢?大脑果然“偏心”了。重要的点记得清清楚楚,不重要的点就有点“糊弄”。这就像你在书架上找书,急需的那本你能精准定位到“第三层第二个”,而另一本不重要的,可能就只记得“好像在左边吧”。

大脑是怎么“偷懒”的?1. 视觉皮层:画图有高低清

研究发现,大脑的视觉皮层(负责看东西的部分)在处理信息时,会给重要的事物画个“高清图”,不重要的事物就用“低清版”。比如你在超市购物,牛奶是必须买的,你会记得它在第几排第几列;但洗发水嘛,可能就随便想想“在洗护区附近吧”。

2. 额叶皮层:资源分配的“大管家”

更厉害的是,大脑的额叶皮层(负责做决定)会跳出来当“指挥官”。它会拍着视觉皮层的肩膀说:“听着,这个点重要,多花点力气记住;那个点不重要,随便记记就行。”因为大脑的“内存”有限,它得精打细算,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3. 效果:重要的事记得准

实验结果很明显:参与者回忆重要点的位置时,几乎能指得八九不离十;但不重要点的位置,误差就大得多。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翻版吗?开会时,老板的重点指示你记得牢牢的,同事的闲聊却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对我们有啥意义?解开大脑的秘密

这项研究不光让我们看清了大脑的“偷懒”套路,还解决了科学家们的一个老争论:到底是视觉皮层还是额叶皮层管着“视觉工作记忆”?答案是——它们是“最佳拍档”。视觉皮层负责“画图”,额叶皮层负责“分资源”,两兄弟分工明确,效率拉满。

生活中的影子

想想看,这种“偏心”策略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考试前:你会重点背大题可能考的知识点,小细节就随便翻翻。找东西:钥匙这种必需品,你记得放哪了;但昨天的快递盒,可能就只记得“扔沙发附近了”。多任务时:一边做饭一边接电话,饭的火候你盯得紧,电话里聊啥可能就忘了一半。

但“偷懒”也有风险。如果大脑判断错了优先级,或者你没主动告诉它啥重要,可能会漏掉关键信息。比如,忘了交电费的截止日期,只因为那天你满脑子想着周末出游。

你能咋办?

知道了大脑的“偷懒”习惯,我们可以反过来利用它:

主动排序:做多件事时,先想想啥最重要,告诉大脑“别偷懒在这上面”。借助工具:不重要但不能忘的事,比如买菜清单,记在手机里,别全指望脑子。练练脑力:玩点记忆游戏,或者试试冥想,提升大脑的“内存”容量。你的大脑也“偷懒”吗?

说说看,你有没有遇到过大脑“偏心”的时刻?比如忙了一天,重要的事记得清清楚楚,小事却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反过来,因为大脑“偷懒”误了啥大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或者问问朋友,他们的大脑是不是也这么“聪明”地偷懒!

大脑这家伙,虽然有时候让我们哭笑不得,但不得不说,它真会过日子。了解它的“偷懒”逻辑,或许能帮我们在乱糟糟的生活里,找到点“聪明”的平衡。

参考资料:Li, H.-H., et al. (2025). Neural mechanism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orking memory. Science Advances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