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母亲河南渡河:千年奔流的前世今生

小趴菜看说事 2025-03-20 08:27:06

引言

在雷州半岛的腹地,一条名为南渡河的河流蜿蜒流淌,它既是地理坐标,更是雷州人精神的图腾。这条古称“擎雷水”的河流,以88公里的身躯滋养了雷州半岛1444平方公里的土地,见证了从汉代埠头繁华到现代生态治理的沧桑巨变。它的名字承载着“南下必渡”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续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

南渡河流域

一、古称与地理:从“擎雷水”到“母亲河”

南渡河发源于广东省遂溪县河头镇坡仔,流经雷州9个乡镇,最终从双溪口注入南海雷州湾。其干流全长88公里,流域内支流密布,包括土塘水、松竹河等,年均径流量达8.66亿立方米,远超过廉江九洲江、吴川鉴江,堪称粤西第一大河。

古时,南渡河因雷州多雷暴天气得名“擎雷水”。明代《琼台志》中已有记载,其名“南渡”则源于“南下者必渡之河”的地理意义——历史上中原移民南下雷州,常需渡河而居,故以此为名。至清代,官方文献统一称其为南渡河,其名沿用至今。

南渡河两岸东西洋

二、历史变迁:水利与文明的共生

1. 古代治水与商贸荣光

西汉时期,南渡河出海口已是“巨舶往来”的外贸港口,商船经此可达广州、海南及东南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清康熙年间,雷州籍名臣陈瑸心系故土,奏请朝廷修建防洪大堤,并捐俸助工,终结了沿岸百姓饱受海潮侵袭之苦的历史,奠定了东西洋田“雷州粮仓”的根基。

南渡河渡口

2. 近代渡口与交通动脉

明代南渡河曾有16座渡口,至上世纪80年代仍存安榄、南渡等4座。其中南渡渡口因207国道经过而盛极一时,渡船日夜穿梭,成为雷州人“走出去”的起点。1986年南渡大桥建成后,轮渡渐退,桥梁成为连接城乡的经济命脉。

3. 现代工程与生态觉醒

1970年代,雷州举全境之力修建南渡河大坝,历时4年建成,根治了洪涝与干旱的双重威胁。这座大坝不仅凝聚了雷州人民的汗水,更少不了为雷州人民称为人民公仆的陈光保的身影。

2002年粤海铁路桥横跨河道,与207国道、沈海高速共同构成立体交通网,推动雷州城扩容数倍,见证城镇化浪潮。

雷州粮仓“东西洋”

三、文化图腾:流淌在血脉中的乡愁

南渡河是雷州人的精神原乡。在文学作品中,它被喻为“蕴藏父母泪雨”的河流,承载着移民南渡的悲壮记忆——从晋代“永嘉南渡”到宋元难民潮,无数人沿河定居,泪水与江水交融。当地民谚“考过南渡河,方有出头天”更折射出河流对教育的象征意义:渡河即意味着进入县城求学,开启人生新篇。

四、生态新篇:红树林与候鸟的乐园

如今的南渡河口,2000余亩红树林沿河铺展,形成生态屏障。这里栖息着70余种、约10万只鸟类,退潮时滩涂上白鹭嬉戏,与远处渔船构成诗意画卷。政府通过立法保护红树林、规范垃 圾处理,使河口成为候鸟越冬的“安全屋”,昔日的“战天斗地”已转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结语

从汉代舟楫往来的古埠,到现代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南渡河用千年的奔腾诠释着“母亲河”的深意。它不仅是灌溉良田的水源,更是雷州人情感的纽带。正如河畔老农所言:“南渡河的水,喝一口是历史,再看一眼是未来。”

0 阅读:32

小趴菜看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