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3日凌晨,加拿大温莎的泳池边,空气几乎凝固。
2025年跳水世界杯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的第四跳,全红婵的207C动作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水花突然失控——64.35分,这个比她预赛低了近30分的成绩,让场边中国队的教练捏碎了矿泉水瓶。
而另一侧的陈芋汐,在同样的207C动作中近乎完美地斩获92.40分,一举逆转比分。
最终,陈芋汐以417.55分夺冠,全红婵以10分之差摘银。
这场比赛的戏剧性,远不止于一块金牌的归属。
两位中国姑娘的“神仙打架”,暴露了天才少女背后的成长代价,也让观众看到竞技体育最真实的残酷与魅力。

决赛前,几乎所有观众都以为剧本早已写好。
预赛中,全红婵以404.15分断层领先陈芋汐(376.45分)。
决赛前三跳,她更是稳扎稳打,始终压住队友一头。
尤其是第三跳的6243D,76.80分的高分让外媒惊呼:“她像一根针扎进水里。”
但内行人却捏了把汗。
“全红婵的前三跳难度系数比陈芋汐低了0.2,她是在用稳定性换领先。” 一位资深跳水评论员赛后分析。
果然,第四跳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成了分水岭。
这个动作堪称全红婵的“心魔”——东京奥运会时她曾在此动作上跳出满分,但进入巴黎周期后,随着身高体重变化,她的入水控制屡屡波动。
这一次,起跳高度不足导致翻腾速度过快,入水时身体明显倾斜。
64.35分的成绩,比陈芋汐少了28.05分,相当于直接“送”出一个中等难度的单跳分差。
反观陈芋汐,她的胜利几乎是一部“逆袭教科书”。
预赛落后近28分、决赛前三跳被压制,但她始终面无表情地调整呼吸。
第四跳的207C,她从起跳到打开时机精准如机器,7名裁判打出9.0以上的高分,其中两人给出9.5。
“陈芋汐的恐怖之处,在于她能把80分的动作稳定成90分。” 央视解说感叹。
事实上,她本场的五跳中有四跳得分少过80,而全红婵除了第四跳,其他四跳均超80分。
两人最终分差仅10分,相当于每跳平均差2分——这正是顶尖高手对决的微妙之处。

“发挥超预期了,真的没想到能跳这么好。”赛后采访时,全红婵的这句话让网友吵翻了天。
有人质疑:“都失误了还说超预期?”但若对比她此前在蒙特利尔站的发挥(总分不足390分),这次407.55分已是近半年最佳。
全红婵的矛盾点在于体重。
17岁的她比东京奥运时长高了8厘米,体重增加了近5公斤。
“长身体对女台选手来说是致命考验。” 前跳水世界冠军李娜解释,“肌肉量增加会影响翻腾速度,但骨骼生长又需要时间适应。”
全红婵自己坦言:“适应(体重)了就平稳了。” 这句话看似轻松,实则暴露了她过去一年在控制发育与保持技术之间的艰难平衡。
19岁的陈芋汐同样经历过发育关。
2023年,她因身高暴涨险些退出国家队,但最终通过增肌训练和调整技术熬了过来。
“她现在跳207C时会刻意早半拍打开身体,用核心力量弥补身高带来的转速变化。” 国家队教练透露。
这种“把弱点练成杀手锏”的能力,正是她能在关键时刻反超的关键。

尽管丢冠,但全红婵的407.55分仍超过她在墨西哥站(414.40分)之外的大部分国际赛事成绩。
更重要的是,她在前三跳展现了更成熟的动作编排——降低难度求稳,说明她开始懂得“战略取舍”。
陈芋汐和全红婵的“十米台二人转”,已连续两站包揽冠亚军。
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反而让中国队形成双保险。
正如网友调侃:“她俩争银牌,外国选手争铜牌。”
而英国选手西里埃克斯本次仅获348.20分,比全红婵少了近60分,印证了中国队的断层优势。
当陈芋汐和全红婵在领奖台上互相佩戴奖牌时,观众看到的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情,而是顶级运动员彼此成就的格局。
全红婵的银牌,记录着一个天才少女跨越成长阵痛的勇气;陈芋汐的金牌,则镌刻着一位斗士用智慧击败宿命的传奇。
下一站西安总决赛,两人势必再度交锋。
但无论胜负,她们早已跳出了比赛的边界,成为这个时代体育精神的绝佳注解:真正的冠军,从来不是永远不输,而是在每一次跌倒与站起中,逼近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