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那场版权大战,让很多观众第一次意识到“支持正版”这件事的重要性。以前随手一搜就能看的资源,突然一个个下架、会员专属,才发现:原来我们赖以生存的“追番环境”,竟然也是需要金钱堆出来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主动买会员、关注版权归属,给自己喜欢的作品从承包番剧到周边购买,哪怕嘴上还在吐槽平台贵、更新慢,行动上也算是真香了。
但“正版意识”这件事,在二次元世界里有个非常特别的例外。
——里界番剧。
这是一个永远处在灰色边缘的地带,不能上台面、没有官方引进、也没有任何正规平台愿意碰的敏感区。你想支持?很难。你想骂它烂?轻而易举。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个领域的观众虽然不花钱、不支持、不打榜,但吐槽起来却格外统一、格外高效。
尤其是当你最爱的那部“神作漫画”终于官宣动画化,你满心期待地点开STAFF表,却在制作公司一栏看到四个字:
Queen Bee。
就是它。一眼劝退,弹幕齐齐哀嚎:“完了完了,又是 Queen Bee。”
从“能看”到“只剩剪辑味”:这家公司的“名声”,是怎么来的?Queen Bee动画工作室,成立已久,在一部分观众圈层中有着“特殊地位”。其动画几乎原封不动地使用漫画分镜,仅通过平移、缩放等简单镜头运动制造动态效果,被戏称为“PPT动画”。
相对于魔人、粉菠萝和Poro等公司,Queen Bee的作品口碑都要较为差一点,在不少观众心里有着“原作粉碎机”的称号。
得益于Flash的制作,人物是动的?不,只有嘴动。场景是新的?不,是同一张图的不同角度裁剪。你看到的不是动画,而是“幻灯片放映+偶尔换表情”的拼接盛宴。网友总结成了一整套“Queen Bee流水线动画制作SOP”。
网上还有人戏称它的作品为“有声漫画”而不是动画。
这种偷懒式的制作方式,却保留了原作漫画原汁原味的画风,尤其是角色形象的还原更是受到部分观众的认可从而有着较为稳定的受众。
Quuen Bee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动画”,如今还活得好好的——不仅活着,而且还垄断了绝大多数小众、猎奇、画风偏冷的里番作品改编权。
动画化≠动画,Queen Bee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Queen Bee一直在“动画化”,但从未真正在“做动画”。
你不爱看?没关系,总有人点进去看。你打差评?公司也从来不打算靠口碑过活。你骂得越狠,传播度越高,反而成为一种“带话题”的另类宣传方式。
再加上原作往往是比较有人气的漫画或者是小众“精品”,只要挂上原作大名以及还原原作的封面,即便是“灵魂出窍”的PPT风格,也挡不住观众“带着怒气点进来”,然后边看边骂边截图,最后还默默收藏(笑)。
客观来说,Queen Bee并不完全“没有制作”,它也做建模、分镜、配音,甚至有时候还加入一些动态过渡。但是,它从不在“演出”上下功夫,不讲气氛铺垫,不追求镜头语言。故事是有的,但节奏永远像在“赶火车”;角色是熟的,但脸部表情像贴纸。
但你不得不承认,它抓住了关键。Queen Bee深知:当冷门漫画被动画化时,粉丝即便吐槽“惨遭Queen Bee化”,仍会为情怀买单。
在这种奇妙的“互相嫌弃却又无法割舍”的关系中,Queen Bee 变成了里番业界的常驻笑柄,也成了这个灰色地带“没人做得起,只有我能做”的特殊存在。
“看、骂、继续看”——灰色地带的真实生态这种“我看了、我骂了、我还会继续看”的奇妙现象,其实正是灰色市场生态最真实的写照。
一方面,随着版权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观众开始支持正版、关注制作方、追求高质量动画。大家会为《电锯人》的高帧打CALL,也会为某某作画监督亲自下场修正而感动到落泪。
可当视线转向“里界番剧”这个依旧无法阳光化的灰色地带时,情况却立刻翻转。
没有平台正经引进、没有发行渠道谈正版、没有广告赞助和周边收益链……所有制作费用几乎都只能靠“销量”单线回本。观众看得心安理得,制作却完全是“裸奔”。当观众喊着“质量怎么还不提升”的时候,制作方反问:“你花钱了吗?”
这才是Queen Bee能“笑着活下来”的根本逻辑。它不靠你打赏、不靠你打分、甚至不太指望你喜欢。它只要“你会看”,就足够活下去。
结语我们都在等一个能“做得更好”的公司,也许总有一天,某个制作组愿意认真地去“讲一个好故事”,哪怕是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也能认真打光、认真演出、认真对待那些本就精彩的原作。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Queen Bee会继续“活着”,继续成为我们追番路上一道不肯消散的弹幕:
“完了完了,这次又是Queen Bee。”
一答案是肯定的,评论区立刻炸锅:“完了,预判了。”“一秒变鬼畜。”“原作对不起了。”
然后你点开,嘴里说着骂的,手上还收藏了个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