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为背景虚构创作。
契丹会同元年,幽燕之地新隶辽廷,香河置榷盐院,划域分壤,与武清县隔堤为界。
彼时此地尚无名,县城筑于平野,南依白河,东临碧波。初秋夜,辽地巡盐官耶律德仁夜经此地,行至河边暂歇。
白日盐硝弥漫,荒野寂然,而秋夜却水风微凉,他忽然闻到一缕奇异的香气,不似酒池醇厚,不似花草馥郁,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幽然气息,令人神怡。
"这荒郊野外,为何有此香气?"耶律德仁奇道。
但当他循香而去时,那香气却忽然消失了,水面如镜,无风无波,唯有一片幽微的湿润之气,似香非香,弥漫在夜色之中。
他以为自己因盐务劳顿而疲乏所致,故未多想。然而,当他次日划界置县,与武清尉交换文椟时,竟意外得知,那夜河畔竟有传言——"香河河畔尝生香,月下如梦醒不得;水声细语传百里,此县得名为香河"。
这一则荒诞不经的谣言引起了耶律德仁的注意,他不禁生出几分好奇,"何香之有?"
香河置县后,契丹官府为安抚地方百姓,特令盐榷司依河岸筑盐渡,以供百姓采盐易物,同时命河工疏通白水河道,以贯通武清、渔阳两县盐路。
数月后,辽盐使萧铁山巡视香河,夜宿盐渡亭中,再次闻得水畔浓烈的奇异香气。
他披衣起坐,命随行侍从沿河探查,却一无所获。他站在亭栏前,见水波正随着月色荡漾,忽然河面波心处泛起一层莹莹的白光,仿佛一条银带浮于水上,水光柔美,宛若梦幻。
"此为何物?"萧铁山揉揉眼睛,水面却无风,"水光......香河......"他忽忆起当地传言,据说香河这名字正源于此。
"莫非是百姓口中的'水神'?"他若有所思,却不敢轻举妄动,唯命盐渡工匠在河岸修建了座小庙,内奉水神,不塑金身,以免触动灵异。
自水神庙建成后,盐渡一带的商民常闻"夜渡闻铃"的奇事——夜航的运盐舟行至河心时,竟隐约听到阵阵模糊的铃声,仿佛穿越水雾而来,但登舟检视,舱中空无一物,不见铃绳,也不见舟痕。
而岸边盐工也说,有时在晨光熹微中看见一袭白衣的身影伫立水湄,似引航道,又似送别离舟。然其踪影若有若无,唯余水光微漾时分,那香气依旧缠绕在盐渡亭的梁柱之间,久久不散。
香河置县第二年春,县民开始在城南白河沿岸开垦稻田,但每至夜深,稻田中便传出不知名的水声。
盐榷司派差役查看,却惊异地发现水畔浮着一些零散的荷叶与水草,而荷叶边还结着粒粒晶亮的盐珠!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当地百姓纷纷传言,是香河"水神"感念置县通商之功,特意送来的盐稻瑞物!但萧铁山却觉得不可思议,"盐凝于水?草木化珠?莫不是水气成晶?""神异乎?非也。"
他暗自思忖,却无法解释,只得命县民将盐稻之景绘成卷轴,送至辽廷。辽道宗见了这卷异景图,竟然欣然题诗:"香河初置榷场兴,水色如盐珠玉凝",命辽地盐官效仿此法试行。
时光流转,香河盐渡渐成辽地经济枢纽,商运繁忙,盐税丰裕。
然而每至秋夜,仍有船夫声称听见盐渡亭传来清越的吟诵声,"盐入白河河入梦,香分野渡渡藏灵",隐隐似有天籁,却无人得窥真容。
而每年香河河畔秋分夜,商民、盐工之间竟流传着一种奇异的规矩:若见到河面雾色迷离,须留步向河致敬,仿佛在为未知的护佑而感恩。
到了明清两代,香河之名已在史书中载录不衰。而清人《香河县志》曾载有一异事:乾隆八年冬夜,盐渡亭忽生瑞景,水光浮玉,香气袭人。
据说当时盐渡的船工见一少年,白衣覆雪,立于河面,遥指远处柳堤曰:"此地置盐院,香流贯九河;但愿民生愿,千年无断过。"
未几少年化为雾痕,水天一色再无踪迹。而这段奇事被称为"盐河白衣渡",成为后人口口相传的传说。
至今,香河河畔仍偶有行人夜经盐渡,于月夜水天处恍闻若有若无的铃声或歌声,而"盐渡生香"、"白衣少年渡"的故事,更成为香河县代代流传的谜团之一。
有人笑为市井流传,有人却笃信冥冥中确有意象,或许香河之名,正是天地水汽交感而生,那袅袅香气,正是县治之由来,亦是大辽治下繁荣瑞兆之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