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却凭借过人才智和谋略,从楚国“狂人”一路逆袭为灭吴功臣,最终化身商界鼻祖,留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的千古佳话。
年轻时,范蠡因不满楚国贵族垄断官场,故意披狗皮学狗叫试探前来拜访的文种。文种非但不怒,反而看出他“大智若愚”,两人结为知己。他们一同投奔越国后,范蠡辅佐勾践开启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复国大计。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阻执意伐吴,兵败后被围困会稽山。范蠡提出“忍辱负重”的绝地求生策略:先向吴国求和,再献上珍宝和美女西施麻痹吴王。勾践夫妇入吴为奴三年,范蠡始终伴随左右,甚至亲尝粪便为勾践打探病情。归国后,他主导“十年生聚”计划,一面鼓励农耕、训练精兵,一面用计离间吴国君臣。最终趁着吴国北上争霸的空档,越军奇袭吴都,完成绝地翻盘。
功成名就之际,范蠡却突然辞官隐居。他写信劝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果然,留在朝中的文种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化名“鸱夷子皮”远走齐国。他在海边煮盐捕鱼,短短数年积累千金;被齐王拜为相国后,又急流勇退散尽家财,最终在陶地经商成为“商圣”。司马迁评价他“三徙成名”,既能治国安邦,又懂明哲保身,更开创了“贱买贵卖”“薄利多销”的经商法则。
范蠡的故事藏着三条生存铁律:逆境中能屈能伸,巅峰时急流勇退,行事则顺势而为。他用装疯试探人心,用西施瓦解敌国,用经商实现自由,每一步都精准踩中历史脉搏。正如现代人常说的“选择大于努力”,这位两千年前的智者早已用一生诠释:真正的智慧,是知进退、懂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