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可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他早些年就投身革命了,这一投身革命,就跟父母分开了好多年。
林彪的爸爸林明卿和妈妈林陈氏,过日子特别勤俭,靠织布来维持生活。一直等到国共合作一起抗日的时候,他们才得到林彪的消息。
【林明卿一家】
林家的祖籍在福建,唐宋的时候,林家从福建搬到安徽,接着又迁到湖北麻城,到了晚宋的时候,就在黄冈县林家大湾安定下来了。
林彪他爸林明卿生于1877年,在家族里排行第四,所以当地的人也管他叫林四爹。
林家世代住在湖北省黄冈县的林家大湾,那是个丘陵地区,土地特别贫瘠,不管种小麦还是稻子,收成都不咋地。所以,为了活下去,这儿祖祖辈辈都有织布的传统,靠织布来补贴家用,这后来也就成了林明卿家的主要营生了。
林明卿从祖辈那儿分到的田产少得可怜,当地村民回忆说,他长大成人后分家,就只得了三分菜地和半间房。
林明卿家里没多少田产能耕种,他,只能出去闯闯。这汉子出生在山区农村,干过不少活儿。可奇怪的是,他一辈子都没种过田。他进城里做过店员,还到货轮上干过账房先生。啥人间滋味都尝过了,可也只能勉强糊口。
林彪的母亲林陈氏是湖北黄冈人,她比林明卿大一岁。她嫁到林家后,人特别贤惠,每天起早贪黑的,把家里弄得妥妥当当。
林明卿和林陈氏育有四男两女。大儿子叫林庆佛,二儿子林育荣也就是林彪,三儿子是林育菊,老四叫林向荣。大女儿叫林宝珠,小女儿林小妹,由于家里养不起,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了。
林明卿家里孩子一大堆,家产却没多少,所以他家一直紧巴巴的。好在林陈氏很会盘算,按照收入来安排支出,这才勉强让一家人的生活过下去。
那时候,林陈氏在家里养了好多鸡鸭。鸡蛋都拿去换钱,好补贴家里的花销。鸭蛋就留几个,腌好了给孩子们吃。林陈氏可会过日子了,吃鸭蛋的时候,还把一个鸭蛋分成四小块,让孩子们分着吃。
林明卿和林陈氏家里不怎么宽裕,可他俩还是省吃俭用,供孩子们念书。林明卿没咋念过书,但是脑子灵光,到处跑的时候自己能看报纸,还学会了打算盘。他在外面闯荡的时候,深深知道知识有多重要,所以铁了心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林家兄弟姐妹里,小妹早早送人了,剩下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念过书,这在穷农村可不多见。林家堂屋一直挂着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林家的祖训。林明卿没田可耕,但他一直特别看重读书这事儿。
林彪1907年出生,家里当时还穷着。他不到八岁就开始帮家里忙乎,像打草、跳水这些活,他都干,有空的时候还会帮母亲纺纱。
林家兄弟姐妹里,林彪和他弟弟林向荣长得最像妈妈,林陈氏对这俩儿子也是最喜欢的。在他俩当中,林彪打小就不爱说话,林向荣却很活泼、闲不住。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林家有个女儿叫林宝珠。她丈夫走了以后,就只能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回娘家了。这一下子,林家可就多了三口人。林宝珠还带回来些钱财,林家商量了一下,就用这笔钱买了两台织布机,打这起,全家就靠着织布来维持生活。
林明卿那时候也辞掉了外面的工作,回家一门心思织布。全家人勤勤恳恳的,好歹能混个温饱。
林家的家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了转机。那时候湖北发大水,水灾后林家的布变得特别畅销,林家就靠这个积攒了一点钱。
打那以后,林明卿和林陈氏就勤勤恳恳地操持着家里的营生,过日子那叫一个节俭。嘿,您还别说,这日子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富足。林家,新的房子盖起来了,织布机也是一台接一台地添置,这下可不得了,在林家大湾那可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
但那时候的林彪还不知道家里已经富裕起来了,他早就离开家投身革命了。
林彪上初中那会,林明卿就和儿子谈过以后的想法。林明卿讲,家里不宽裕,也没什么人脉关系,在林彪的事情上帮不上忙。他寻思着林彪初中毕业去当个教书先生就挺好的,这样就能养活自己。
可林彪说现在国家不安宁,他想去当兵,以后好报效国家,这把林明卿惊到了。林彪向来文静又瘦弱,林明卿可从没想过让儿子走当兵这条路。
林明卿那时想着林彪还小,寻思着以后再慢慢劝劝就成,哪知道林彪还真就踏上从军这条路了。
林彪有两个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他们都是早期的共产党人。林彪受这两位堂兄的影响可大了,年轻的时候就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爸爸不同意他这么干,可林彪根本不管,1925年就南下考黄埔军校去了,就像他跟他爸说的那样,最后真成了一名军人。
【终获林彪音讯】
那时候交通特别不方便,林彪报考军校之后,就和家里失去联系了。
林明卿一直留在家中。在大革命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他也参与了一阵子革命工作。他,走南闯北的,见识可广了。当地农村那些由共产党领导的组织就邀请他到汉口去,在共产党领导的贫民工厂里当代表。
可没过多长时间,大革命就让反动势力的反扑给弄失败了,林明卿就回家里去了,又一门心思做他的织布生意。
1934年的时候,林彪一直没消息,林明卿和林陈氏特别牵挂他。不过,家里的织布生意那可是干得红红火火的,足足有37台织布机,看起来就像个小工厂似的。
1936年底,林明卿和林陈氏总算盼来了林彪的消息。那时候国共合作一起抗日了,林彪这才能安全地跟家里联系。林彪写了封信给家里,说自己在延安当上红军大学的校长了。巧的是,这一年正好是林彪父母的花甲大寿,林彪在信里也送上了祝寿的话。
这封信可真让人等了好久,林明卿和林陈氏收到信后特别兴奋。林彪的母亲林陈氏那更是激动得不得了。打小,她就最疼林彪这个二儿子了。林彪一走就是十多年,一点消息都没有,可把老太太折磨坏了,夜里常常一个人偷偷抹眼泪。现在好了,二儿子不但平平安安的,还闯出了一番名堂,把这上了年纪的林陈氏高兴坏了。
林明卿收到林彪的信后,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他让四儿子林育菊前往延安找林彪。林育菊吃了不少苦头,费了好大劲儿,总算在1937年初到了延安,见到了分开了十多年的哥哥林彪。
林彪仔仔细细地向林育菊打听家里的各种情况,特别是父母身体好不好。林彪还拜托林育菊,等回到家以后,动员老家的年轻人报考延安的红军大学。
林育菊返乡后,就给乡亲们讲延安那边革命搞得热火朝天的情况,还带回来几张红军大学的招生简章。这可不得了,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林彪老家的年轻人一下子就对延安和红军大学心生向往。林彪的弟弟林向荣更是积极,带头就想着要往延安奔去。
最后,林向荣和林彪的侄子林欣然、林彪外甥陈得之(他是林彪姐姐林宝珠的儿子)总共九个人一块结伴去延安参加革命工作。林向荣到了延安就成了抗大的学员,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他都已经当上团长了,只可惜在解放太原的战役里牺牲了。
【辗转逃难】
1937年的时候,林彪带着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消息一传到林家大湾,那里的人都一个劲儿地竖起大拇指,都讲林家这个儿子真厉害,打出了咱中国人的士气。
可林明卿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是又喜又忧。喜的,当然是儿子在抗日战争里打了一场特别重要的胜仗;忧的,就是这消息要是传出去,日本人知道这儿是林彪的老家,十有八九会来报复的。
这时候,战乱都波及到湖北那片儿了。林家以前日子过得还算小康,可现在也撑不住了。林明卿特别担心日本人要是打过来,会找林家算账,就打算全家出去逃难。
林家一块儿商量完之后,打算让林明卿的大儿子林庆佛留下来照看祖宅,剩下的人,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都一块儿出发,奔延安找林彪去。
林明卿把所有值钱的物件都变卖了。他们一家老小总共13口人,租了两条木船就朝着武汉去了。出发的时候,林明卿特地带上了织布机。他可早就想得很周全,这织布机可是全家糊口的依靠。哪怕在路上遇到啥波折,有织布机在,大家辛苦纺布,也不至于没饭吃。
林家原本是想从武汉坐火车直接去延安的,可谁能想到,日军一个劲儿地进攻,国民党不停地往后退,结果去延安的铁路就断了。
这时候,日寇都快把脚步迈向武汉了,林家这一大家子哪还敢在武汉待着,只能往湖南跑。
林家一路颠沛流离,那苦头可没少吃,最后总算是暂时在湖南衡阳的乡下躲起来了。
这就体现出林明卿带着织布机是有先见之明的。在衡阳乡下,林家十几口人就靠着织布机讨生活。他们接了抗日军队的单子,把布做成军用绑带,全家人从早忙到晚,虽说辛苦,可日子好歹还能过得下去。
那时候到处都乱哄哄的,林家这一大家子可不敢轻易出发,就先在衡阳临时住下了。这一住,就住了三年多。等到1944年的时候,形势又变得糟糕起来了。
这一回,林明卿想着带着一家人逃到广西去,然后再途经云贵川奔延安去。他们一家人费了好大的劲儿,可算是到了广西桂林。
桂林有火车,不过这火车是运货的,不载人也不出售车票。林家好说歹说,还好货车司机心地善良,这才让他们一家人分别坐到火车棚子上。
全家老小都分散在不同车厢的棚子上趴着,就只有林育菊这么一个壮劳力能爬上爬下的,给大家买生活必备的吃食。可林育菊在车厢上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腿给摔断了。
林育菊的老婆这好几年,精神一直紧绷着。突然听到丈夫腿摔断了,这打击她哪受得了,人就这么没了。这对林家来说,可真是祸不单行。
火车开到广西柳州就停住不走了,全家都只能留在柳州。这时候,他们身上已经没剩下多少钱了,在柳州的日子是吃了这顿没下顿。
这时候,善良的林陈氏瞅见路边有个生病的妇女,可怜巴巴的。她自己就那么一点稀饭,却还是分给这妇女吃。那妇女都在生死线上挣扎了,稀饭都咽不下去,林陈氏就嘴对嘴地喂她吃稀饭。
可谁能想到,林陈氏的同情心居然给她招来了杀生之祸。有个妇女得了霍乱,林陈氏被她传染了。那时候,大家连饭都吃不上,到哪儿去给林陈氏找药?
把林陈氏安葬之后,林家这一大家子又颠沛流离地逃难,最后逃到了贵州的独山。到这个时候,林家已经有五个人没了,这五个人是谁?他们是林彪的母亲林陈氏,林家老四林育菊的老婆和闺女,还有林家大儿子林庆佛的老婆和闺女。
【写诗悼念母亲】
1944年冬天的时候,林彪在苏联养病后就回到延安了。他一直想知道家人的消息,可怎么打听都没个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从贵州发来的电报。
电报里写着:“敌伪来犯,老家被占了,家人逃到贵州去了,母亲生病去世了,特别盼望能得到援救,父。”林彪看到电报才晓得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忍不住泪水哗哗直流。
他老早就投身革命去了,好多年都没见着母亲了。可母亲的养育之恩他可一直都记着。现在想孝顺母亲却没机会了,这可不得让他伤心死了嘛!
后来,中共就拜托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去帮忙打听林彪家人的消息。李德全当时在国民党救济总署的红十字会工作,这个红十字会主要就是安置难民的。她派人在独山找了好些天,最后可算是找到了林明卿这一行人。
林明卿他们后来被接到延安去了。1944年的时候,分开了好多年的父子俩在延安相聚,林明卿这一家子也算是告别了那种到处逃难、颠沛流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