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癖,不可交:为什么张岱这么说?

文化漫步间 2025-03-27 10:10:28

踏雪寻情:张岱湖心亭看雪记

崇祯五年的冬日,杭州西湖上大雪纷飞。

三天的大雪让整个西湖蒙上了一层银装,行人和飞鸟都躲了起来,景色怡人却也寂静得让人不寒而栗。

夜晚八点,严寒更甚,却见一位书生穿着毛皮衣,坐在船夫摇的小舟上,一路向湖心亭划去。

船夫忍不住问道:“这么大雪的天气,你还跑去湖心亭看雪,不是傻了吗?”

书生只是微笑不答,到了湖心亭,发现已有两人相对而坐,一旁还有童子正在煮酒,见到书生,他们热情地招呼他加入。

三杯美酒下肚,书生告辞离去。

船夫感慨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个书生就是张岱。

对他来说,看雪并不是简单的欣赏景色,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结和癖好。

癖与痴:张岱奇葩人生的标准

我们常说“人无癖,不可交”,这句话正是张岱的座右铭。

在那个规矩森严的年代,张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怪胎”。

他认为,没有癖好的人,不能算是真正有深情的人;没有“痴劲儿”的人,也缺乏真性情。

于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奇葩”。

在他眼中,癖和痴并不是负面的标签,而是一种纯粹的、源自灵魂的渴望和兴趣。

一生痴痴癖癖的他,爱茶、爱戏、爱美食、爱读书,样样都疯狂投入。

这种对兴趣的执着,让他成为了大明朝最不“正经”的才子。

书香世家的不寻常子弟:张岱的多彩童年

张岱出生于大明万历二十五年的书香门第,用今天的话说,他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贵公子。

他的家族三代皆为进士,是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

而张岱从小在家中的藏书楼里泡大,阅读了大量书籍。

张家不仅爱书成癖,还十分有趣。

他们会为了喝上一口好茶而不辞辛劳,为了收藏心爱的物件而不惜花费重金。

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张岱从小就不单单是读死书,而是自由地探索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乐趣。

独特的兴趣:张岱的茶癖与美食情怀

张岱饮茶,一杯佳茗下肚,便能分辨出茶与水的出处。

他曾为了一口最好的茶水,马不停蹄地追寻,甚至还养了一头奶牛,希望能研究出最好的茶和奶的搭配。

他为了找到理想中的味道,亲自试验,付出多少心血也无所谓。

吃美食他也极为讲究,什么都要精细到位。

他吃橘子必须是树上红透的,吃柿子要用桑叶煮汤泡过。

他几乎吃遍了全中国的美食,每尝到一种新的风味,都如获至宝。

他的这种对美食的热爱,不仅让他成为美食家,还在自己写的《夜航船》中详细记录了各种食材和烹饪方法。

戏瘾难解:张岱的戏曲情怀

张岱从小爱看戏,长大后更是自行组建了戏班子,亲自教人唱戏。

秋夜月圆,他甚至带着戏班子去金山寺演戏,引得僧人纷纷围观。

这便是他有名的“大闹金山寺”。

他不仅观戏,还自己演戏、导演戏。

他的戏瘾之深,可以说是达到了痴狂的地步。

每一出戏,看戏的人都必须认真对待,因为他能一眼看出其中的瑕疵。

苦难也挡不住的才情:张岱的后半生

晚年大明亡国,家道中落,为了躲避清朝的迫害,张岱躲进了深山。

他失去了名利和财富,但他的灵魂依旧充盈。

他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耕种,学习养蚕和养鱼,尽管多次失败,但他从未放弃。

租住在“快园”期间,他完成了《石匮书》。

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了这部记载大明朝历史的著作。

这些文字不仅是他的生命印记,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深情告白。

张岱一生奇葩,而正因为他的癖和痴,让他的人生充满了色彩和趣味。

梁启超说:“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张岱正是这种人,他用自己的一生,体验了无尽的趣味,活出了自我。

他的墓志铭里写道:“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竟成梦幻。”

这简单的几句话,却是他一生奇异而美好的写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张岱一样,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把一生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因为真正有趣的人生,正是那些为自己而活的日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