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粮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挑战与路径

爱农者看闻 2025-04-15 04:44:03
作者:吴旖璠,叶琪 摘要: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是天然的粮库,是我国传统粮食的重要补充。森林“粮库”在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提升粮食供给能力、保护粮食生产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增强应对风险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森林食物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农产品,但受制于我国森林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创新不足、产业链附加值低等因素,森林“粮库”作用的发挥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建议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发展,发挥森林食品生产生态功能;延伸产业链,提高森林食品附加值等路径,提高森林“粮库”的保障作用。 森林是“粮库”,深刻揭示了森林食物供给的重要功能。森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资源,也可以提供木本粮油、森林蔬菜、干鲜果品、饮料调料等食品,满足人民对糖类、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需求。挖掘森林“粮库”功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是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森林“粮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分析森林“粮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痛点、堵点,进而提出森林“粮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启示。 1 森林“粮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森林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还是我国粮食安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森林“粮库”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森林“粮库”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森林“粮库”积极践行大食物观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单一的粮食供应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而更加关注食物结构的多样化。粮食消费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传统粮食消费量逐渐下降,蔬果、肉蛋奶、水产品等食物的消费量大幅增加,粮食安全也逐渐从满足温饱向满足居民营养需求转变。大食物观极大拓展了对粮食概念、粮食安全目标、食物获取途径、食物开发领域等方面的认知:在粮食概念方面,将粮食的定义从传统的谷物拓展到一切可食用的食物;在粮食安全目标方面,不仅强调粮食数量安全,还更加注重粮食质量安全和营养价值[2];在食物获取途径方面,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因地制宜开发食物;在食物开发领域方面,从传统的耕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延伸。森林“粮库”这一理念,契合了大食物观的目标内涵,是对大食物观的积极践行。首先,森林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经济林面积约7亿亩(1),其中产品可以直接作为食物的树种有500种以上(2),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超过6亿亩,有8000多种木本植物,年产值突破1万亿元;森林食品年产量超过2亿t(3),森林食品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森林拓展了食物来源的传统边界,提供各类果仁、菌菇、药材、野生动植物等传统耕地不能提供的食物资源。其次,森林拓展了食物获取途径和开发领域[3]。2022年,全国现有耕地面积12758万hm2,尽管连续几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长,但是耕地资源依然面临着优质耕地比例持续下降、基础地力低、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着粮食产量和质量。森林能够实现“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森林水果、食药用花卉以及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粮,不仅在数量上保障粮食供给,而且在质量上拓展了食品营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食物需求。 1.2 森林“粮库”支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充分挖掘森林“粮库”价值,不仅可以扩大食物生产空间,还能把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森林资源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激励农民参与到森林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管理中,从而支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首先,森林食物生产的拓展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培训和引导,当地居民可以参与森林食物的采集、加工乃至管理等各个环节,有助于提高居民劳动技能水平,也鼓励他们留在当地工作,减少劳动力外流,为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其次,森林食物的运输和销售链条的建设,为林农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通过建立冷链物流系统和地方批发市场,林区的产品可以更快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在降低损耗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保存森林产品的价值。这不仅可以提升林农的议价能力,为林农带来更多收入,也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繁荣。最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进一步完善了森林食物产业的生态链。通过推广绿色认证、建设绿色特色品牌和提升包装技术等,提升森林食物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增加林农收入,这种经济稳定性又间接地支持了森林食物生产的可持续性,鼓励林农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可持续的森林食物资源利用实践。 1.3 森林“粮库”增强应对风险能力我国的耕地空间配置显示出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大约90%的耕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使得耕地极易受季风的影响,旱涝灾害频发,退化问题日益严峻;粮食减产、土壤板结等因素又会加剧粮食价格的波动,给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近30%的耕地受到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导致粮食总产量减少逾500亿kg。建设森林“粮库”能增强应对风险能力,发挥抑制粮食价格波动风险、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森林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为生产森林食品提供了丰厚的土地肥力[4],也创造了有利于多样化食物生产的环境。森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每种植物都与特定的微生物群体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共生、互惠或竞争关系,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循环,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同时,森林的高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以平衡森林生态系统,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能力,还为耕地农作物创造了更稳定的生产环境,例如森林中的有益生物可以迁移到相邻的耕地,帮助控制害虫并增进作物的授粉,保护结构层次较为单一的耕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森林作为一个高度复杂且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展现出显著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森林通过复杂的根系深入土壤吸水,能在干旱期间保持水分,在雨季有效地储存水分,从而减少对自然降水的依赖。森林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存,从贫瘠的沙地到肥沃的泥土都能茁壮成长。这种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使得森林能够在粮食生产中提供一个稳定且可持续的供应源,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粮食减产风险。 2 森林“粮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我国有丰富的森林资源,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泉。一方面,不断强化森林食物供给的理念,把积极开发森林食物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政策支撑、措施保障等方面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依托新兴技术,探索森林食物供给新模式,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和经济林生产基地,提升森林食物供给能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以经济林为主体的森林食物产量为2.26亿t,森林食物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5],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依赖于耕地的农业生产思维,使得我国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森林食品种类不多、加工利用不深,没有充分发挥出森林“粮库”的潜能。目前,森林“粮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还面临不少挑战。 2.1 森林资源利用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尽管我国森林面积为耕地面积的1.8倍,但林业总产值不及农业总产值的1/2,农业与林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从森林食品供给端看,我国森林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对森林资源开发方式较为单一、过度开采的问题。一方面,现有的森林开发模式过于侧重木材或者少数经济价值较高的非木质林产品等,忽视了诸如食用菌、野生果实、坚果及药用植物等森林食品的开发。这种单一的开发模式没有实现森林资源多元化利用,不仅降低了利用效率,而且“向森林要食物”的功能也没有充分释放。例如,在油茶种植上,由于我国油茶加工技术整体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只是对油茶果进行晾晒、去壳等初加工处理以及物理压榨提取油脂,而对副产物油茶壳的利用率低,往往是填埋或焚烧。实际上,油茶壳可以提取茶多酚等天然抗氧化剂,油茶粕可用作饲料,因此,单一油茶种植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资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科学规划欠缺、监管不够,造成森林食物资源过度开采。由于追求短期效益,忽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受不可持续的采集压力,导致森林资源的再生性受到破坏,还可能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造成破坏。例如,甘草、冬虫夏草、八角莲、三七等药用森林资源由于市场需求大而遭到无节制的采集,导致植物被毁灭性破坏,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 2.2 森林食物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机械化是我国林业生产的短板。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当前我国林业机械产品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果菜茶等林作物的机械化率不到40%,机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森林食物生产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降低劳动强度,制约了林农收入增长。林业机械化推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征不同,区域森林自然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对林业机械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能适应森林土壤、气候、阳光等不同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干扰。而我国林业机械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林业机械的更新和推广速度较慢。森林食品种植的规模还比较小,大多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在机械化推广方面的成本高,林农机械化投资的意愿低,大规模使用的意愿不强[6]。此外,森林食品品种繁多,播种采收要求各不相同,要求机械作业方式多样化,例如中药材的种植,要实现机械化播种,就要适应不同中药材种子的千粒重、形状,以及株行距、播种量、播种深度等不同要求;在采摘方面,有的是采摘叶子,有的是采摘果实,有的是采摘根茎,机械化很难适应多样化要求。 2.3 森林食品生产科技创新不足目前,我国森林食品生产的科技创新不足,无法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7]。具体而言,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对森林食物种子的研发,森林食物面临着育种难的问题,对种子保存的研究和创新相对不足,种子的质量检测、鉴定和筛选技术也有待提高。而且食物种子受生物演化影响,面临基因突变的挑战,定期进行检测和筛选的技术不足。森林食品产业科技转化率低,林农对技术运用的接受程度不高,森林食品的采集、加工、储存、包装等环节仍然依赖传统方法,缺乏前沿技术引领和突破。其中智能化杀菌技术,提取分离技术,食品质量无损检测技术,以及食品柔性整理、分列、包装技术等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较低,难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并保证食品生产的标准化和质量安全。 2.4 森林食品产业链附加值低森林食品产业链是指森林食品从原料采集、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主要有上游的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中游的森林食品加工,以及下游的森林食品消费。受限于加工深度低、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不足等因素,我国森林食品产业链附加值低,产业链亟需向纵深推进,以提高森林食品产业竞争力[8]。一方面,森林食品加工深度不足。在森林食品行业中,绝大多数产品仍然以低价格的原材料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例如野生果实、食用菌和药用植物等,仅仅进行基本的清洗和简单包装后就直接销售,缺乏精深加工[9]。森林食品加工工艺粗糙,精加工、深加工、综合加工的森林食品相对较少,限制了森林食品的市场价值和利润空间。例如,许多具有潜在健康效益的野生浆果和菌菇,未经过深加工便销售,未能充分挖掘其功能性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森林食品产业普遍缺乏强势品牌和有效的市场推广。多数森林食品厂商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品牌影响力低、市场认知度不足[10]。此外,森林食品产业融合度低,森林食品企业未能高效整合上下游资源,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3 森林“粮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要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因地制宜地发挥森林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森林“粮库”功能。通过发展森林食品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作物、构建多元化林业食品供给体系,提高林地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可靠供给,同时也在增加林农收入中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3.1 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首先,加强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激发林农生产多样化林业食品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技术服务,鼓励他们从事森林粮食生产。在制定政策时还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发展多功能林业。例如,给林农提供必要的种植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和财政补贴。结合传统林业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的多产出和高效益[11]。其次,应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环境和地理特征,实施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坚持“宜粮则粮、宜油则油、宜果则果”的原则,错位发展特色优势森林食品,有效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率和经济价值,丰富森林食品供给[12]。同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森林管理计划,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规划,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定期评估森林生态的健康状况和资源再生能力,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加强对非法采伐和过度采伐的惩处力度。针对市场对高价值森林产品的大量需求,采取市场管理和资源保护的策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最后,充分挖掘森林食物资源的多元价值,森林食物资源不仅仅是食品来源,它们还具有药用、观赏和生态服务等多重价值。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从森林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用于药品和保健品,开发更多的功能性食品,提升森林食品的附加值。 3.2 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建设森林“粮库”,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拓展了新领域,而开发森林“粮库”的多元功能,亟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着力点,推动农业生产变革[13],形成森林食品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引领力和竞争优势。首先,应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深入挖掘森林资源的潜在价值。加快攻关种质资源技术创新等农业核心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赋能林粮生产周期性数据分析,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提高林粮单产水平[14]。整合涉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搭建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平台,创新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等,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助力林粮生产高效化、智能化、精准化。其次,加快培育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筑牢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健全林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完整有效的林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林业食品生产和产业链延伸体系。聚焦林业前沿科技领域,通过实验室建设、项目参与、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充分释放林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能够使用智能化林业机械设备和新型林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再次,结合我国现有森林资源禀赋,有序布局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例如合成生物学、种子基因、病虫害学等领域,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智慧生产和运行体系,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3.3 促进绿色发展,发挥森林食品生产的生态功能向森林要食物,要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森林食品产业绿色化转型,实现森林“粮库”永续发展[15]。首先,要处理好森林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施退化林的修复和保护,提升森林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以支持更广泛的物种繁衍和生存,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平衡性。其次,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绿色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减少林粮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资源损耗,开发品种多样、营养健康的系列林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林产品的需求。鼓励林农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再次,提高森林食品绿色附加价值。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林粮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推动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精确识别森林植被生长对气温、湿度、土壤质量的需求,建立起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积极推广复合生态经营模式,利用套种技术和生态养殖技术,更加集约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森林食品生产格局。 3.4 延伸产业链,提高森林食品的附加值延伸林业食品产业链,提升森林食品的附加值,不仅可使森林“粮库”品类更加丰富,也能提高林业的经营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一方面,应立足森林特色资源优势,推动森林食品产业从传统采集环节向农产品精细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推动三类产业有机融合,拓展森林食品增值增效空间,把森林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森林食品优势、产业优势。具体而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推动森林食品在种植生产、深度加工、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推广森林食品复合经营模式,实现森林食品供给在数量、质量、种类、结构上的全方位提升,增加森林食品的附加值。打通产业壁垒,实现森林食品产业与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纵深发展[15]。另一方面,加强森林食品特色品牌建设,构建产业集群,提高森林食品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扶持培养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森林食品上下游的供应链优化和技术革新,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此外,通过建立地区间的合作机制,促进数据、资源、技术和人才的共享,加速整个森林食品行业的集聚和协同,培育和壮大有竞争力的森林食品产业集群,提高森林“粮库”的韧性。 参考文献:略 作者:吴旖璠,叶琪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的中国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9BJL018) 作者简介:吴旖璠(200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民经济研究;*叶琪(1982—),女,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 来源:《自然资源情报》期刊 文章根据平台发文规则进行了删减。
0 阅读:6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