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即梦AI
三河市街道商铺"颜色统一"的荒唐戏码最终以市委书记被免职画上句点,这场看似荒诞的行政闹剧,实则是地方治理积弊的集中爆发。当城市管理者将行政意志凌驾于市场规律与民众需求之上,用"一刀切"的粗放方式追求视觉整齐,暴露出的不仅是审美观的扭曲,更是治理能力的结构性缺陷。
决策机制的民主性缺失城市街道的商铺门头改造涉及数千商户切身利益,本应经过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与民主协商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从方案制定到执行落地,既没有召开听证会听取商户意见,也未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评估。政府官网公示的"民意调查"显示90%的支持率,与社交媒体上山呼海啸的反对声形成荒诞对比,暴露出公共决策过程中形式主义的数据包装已异化为常态。
这种决策模式的根源在于权力结构的封闭性。当主政者将个人审美偏好转化为行政指令,规划部门沦为执行工具,市场监管部门变成执法机器,整个行政体系在"长官意志"驱动下形成闭环运转。固安县曾上演的相同剧本证明,这种决策机制具有顽固的延续性与复制性。
治理逻辑的形式主义异化整齐划一的店铺招牌背后,折射出畸形的政绩观。主政者将城市治理简化为视觉管控,用刷墙涂色的表面功夫替代精细化管理。这种"懒政思维"将复杂的社会治理降维成色彩管理,既无视商业生态多样性,更漠视城市文化个性。统计显示,三河市为统一招牌投入的财政资金逾千万元,这笔本可用于改善民生或产业升级的经费,最终沦为满足官员审美偏好的"面子工程"。
形式主义治理往往伴随着运动式执法的野蛮生长。城管部门在限期整改令下,采用剪断电表、查封店铺等极端手段,将行政相对人置于对立面。这种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更摧毁了营商环境的法治根基。
权力监督的机制性失灵从固安到三河,同样戏码重复上演,暴露出监督机制的系统性失效。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的三重防线,在现实运作中产生监督盲区。纪委监委的滞后介入、人大代表的集体失语、本地媒体的选择性沉默,构成了权力任性的保护罩。直到自媒体曝光引发舆论海啸,上级部门才启动问责程序,这种"媒体倒逼监督"的模式,凸显常态监督机制的脆弱性。
整改问责的象征性特征同样值得警惕。对主政者的免职处理虽具震慑效果,但若不能破除"唯上不唯实"的考核体系、不建立决策终身追责制度、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类似的治理闹剧仍会在不同时空场景中改头换面重现。
三河市的色彩闹剧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梗阻。破除"家长式治理"的思维定式,需要构建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培育法治化的治理生态,完善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只有当权力运行真正嵌入民主法治的轨道,城市治理才能从"长官审美"走向"人民美学",让市井烟火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地方主政者当谨记:城市的色彩不在外墙涂料中,而在百姓的笑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