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精神还乡之路:一场跨越千年的理想追寻

微格尔 2025-03-12 08:49:17

“国民顶流”苏东坡,跨越了一千年的岁月,如今依然吸引着人们去探究和品味他的书画诗词,他的人生与风骨。

如此一位标杆式的宋朝名士,人生的经历却是那般坎坷曲折——虽有为国为民的人生抱负,却总是遭遇不顺,不是在贬谪流放,就是在贬谪流放的路上。

回望苏东坡的人生境遇,总不免有几分惋惜和感慨,但又被他那旷达洒脱的情怀所打动。看他执竹杖、着芒鞋,无惧风雨,身披蓑衣潇洒远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之时,苏东坡曾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走过山河大地,认为自己的一生功业不在朝堂,而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

身处远离朝堂的偏远之地,他保持着豁达、通透、超然的心境,依然爱美食,品香茗美酒,常吟诗作画,亲自动手种地建房,笑称“此心安处是吾乡”。

那么,他是如何养成这般心性?他的精神原乡是哪里?让他心安之处的理想之国又是在何处?

也许,即使看过许多版本的苏东坡传记,我们仍然未曾真正了解他、看透他——这样一位承载着千年来中国文人风骨与精神的“代言人”。

苏东坡的家乡眉山,不知道是因为诞生了“三苏”而成为文人朝拜的圣地,还是因为其丰饶壮美、好学之风盛行而孕育了“三苏”?

当人们来到眉山三苏祠,看着满园的清竹、桂花、黄荆等种种风物,还有那两棵北宋的银杏,也许就能感受到,这里便是苏东坡能安心于他处“吾乡”的精神原点。

苏东坡的眉山同乡、苏学研究者沈荣均,在相隔千年的时光中,回到苏东坡的来时路,从他的家乡眉山,到他曾经走过的开封、凤翔、杭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再从出走到归来,追寻他的人生足迹。

一册厚厚的《苏东坡的理想国》,以思想随笔式满纸肆意飞扬的文字,回望历史深处,探索苏东坡的精神还乡之路,书写另一种视角的苏东坡传记。

沈老师写苏东坡,也写那些与他的人生有交汇之人。王安石是苏东坡在朝堂之上的“政敌”,是对手,那场争斗和变法成了苏东坡人生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沈老师没有以批判王安石来给苏东坡“造神”。这两位文化名人的争斗和恩怨,难以单纯地论高低对错,因为这两位本质上都是单纯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在其位谋其政。

他们所争的,不过都是为着自己心中的那片理想国,经历风云变幻后回归文人本色的两人,便是惺惺相惜、互为欣赏的“希世异人”。

他们各自的败退,是困于朝堂的桎梏,是败于时代的滞后,却以不同的笔锋,共同书写拉开中国近世文明史序章的宋朝文明史。

或者可以说,王安石是苏东坡的一面镜子,他所照见的,是俗世洪流中那个真实的苏东坡,而苏东坡也从这块“镜子”中,照见了自己内心所追求的“新斯人”。

“身如不系之舟”的苏东坡,终是因病魂归常州,一个距离眉山约1800公里远的他乡。曾经的种种争斗与失意、流离与沉浮、落魄与荣耀,都不过是“世事一场大梦”。

而一千年后的我们,只能在他的诗词书画中,在他曾经走过的足迹中,在匆匆的时光中,寻找那条通往理想国的小路,寻找那个叫“吾乡”的心安之处。

0 阅读:1

微格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