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这三个字,如今在科技圈,几乎成了高频词汇。
2023年10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进一步收缩对华芯片出口,并明确规定了受限芯片的硬件性能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最高性能芯片A100和H100就在美方黑名单中,更讽刺的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竟然还是位黄皮肤的美籍华人。
除了黄仁勋,还有不少华人都留在了海外,一去不归。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应对呢?

在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谓与日俱增,芯片产业已然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核心领域。
然而,在人们关注美国芯片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背后华人科技人才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事实上,在美国芯片企业中,华人工程师的占比竟然在30%以上。

从美国著名的科技中心硅谷,到学术氛围浓厚的波士顿,从前沿的研发实验室到企业的高层管理岗位,华人科学家的身影无处不在。
他们不仅在技术研发的关键环节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还在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决策层面占据着重要位置。

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就是华人,他将英伟达从一家规模较小的图形芯片公司,成功发展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
他推动了GPU技术的重大变革,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优势。
但是他却将自己的技术留在了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

还有AMD的CEO苏姿丰,她以出色的领导才能,成功带领AMD走出困境,在与英特尔的激烈竞争中重新崛起。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人才外流现象却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中国AI专家彭嘉昊曾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坦言,大量华人帮助美国发展技术情况的出现,比断供芯片更可怕。
美国对我国实施芯片禁令虽然在短期内给我国科技产业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但这种压力并非无法破解。

相较之下,人才流失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并且在短时间内极难弥补这种人才流失带来的影响。
要知道,高端科技人才的培育,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需国家、社会以及企业倾注大量的资金、时间与心血。
一旦这些高端人才流失,就好像釜底抽薪。

不仅让我们前期对人才的巨大投入会付诸东流,也会对国家的创新能力造成严重削弱。
更为严峻的是,那些在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算法、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及工程师,都是我国实现科技突破、推动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流失,直接致使我国在这些前沿领域的研发力量大幅削弱,众多科研项目的推进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也间接对我国培育下一代科技人才的根基产生了影响,很有可能让科技创新的传承出现断层。
面对这一情况,我国也在积极思考着对策。

目前,中国正在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许多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开始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包括高基本工资、丰厚的股权激励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推出了针对高端人才的专项政策,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不过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加强他们的爱国心和文化认同感。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让海外华人科学家了解祖国的发展成就和未来机遇,激发他们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自主创新的土壤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中国正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原创性研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

同时,也可以尝试一下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自身价值。
然而,留住人才不仅仅是待遇和环境的问题,更需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只有减少科研中的行政干预,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
不过,面对人才流失和美国的技术封锁的双重压力,中国科技界并未就此止步。相反,这些挑战反而成为了推动中国加速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美国对中国施行的芯片禁令,虽然在短时间内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然而,这一“卡脖子”的压力,并未使中国科技界气馁。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中国政府和企业也迅速行动起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投入。

中国在芯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加快布局,努力打造一个完全独立自主、安全可靠的芯片产业生态体系。
国家专门设立了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给芯片企业送来了大量资金支持,帮助它们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各个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着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种优质资源向芯片产业聚集。
在这场自主创新的热潮中,中国芯片产业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发展,逐步构建起了一条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完整环节的产业链。

虽然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上,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性和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产品质量和性能越来越好,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得到了广泛认可。
而且,自主创新的过程也给本土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宝贵的实践机会。

很多本土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中,努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些年轻的力量正慢慢成长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扛起了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重任。
在全球科技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技术封锁,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只有高度重视人才流失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中国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
参考链接中美AI竞赛,本质是“在美中国人”对打“在华中国人”? 金融界
外媒:全球半数顶尖AI人才来自中国高校 海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