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何不结盟?在不结盟的状态下,中俄靠什么维持稳定关系?

猫爷进渔场 2025-04-06 14:04: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中俄关系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

这是4月1日王毅外长访问俄罗斯,回答中俄关系问题的简短表述。

这一表态不仅回应了西方对中俄关系的猜忌,也引发了外界对“中俄为何不结盟”的思考。

作为数一数二的全球大国,中俄关系十分密切却没有结盟,这背后有什么深意?在不结盟的情况下,两国又将如何保持稳定与合作?

不结盟传统

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源于过往的历史经验以及对国家主权的高度重视。

1950年代,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苏联建立起关系紧密的军事同盟,在军事和经济上展开全面合作。

然后,中苏“蜜月期”仅仅维持了不到10年就出现了裂隙。

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的大连、旅顺等不冻港驻军,以便让苏联潜艇停靠,并建造长波电台监控西方世界。

对于苏联的不合理要求,让注重国家主权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无法容忍。

至此,中苏关系开始走下坡路。60年代,苏联甚至以社会主义阵营的名义来干涉中国内政,试图将中苏同盟变为霸权工具。

对此,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兄弟党,不过是霸权的遮羞布”。

到了1969年,曾经关系亲密无间的中苏两国在珍宝岛爆发了武装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苏联元帅格列奇科主张“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劳永逸消除中国的威胁”。

中国不得不大搞三线工程建设,用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人防工程以应对。

这段“从盟友到敌人”的经历让中国意识到,结盟的代价往往是自己战略主动权的丧失,极有可能让自己沦为他国的附庸。

自此,不结盟成为中国外交的基石。这体现了中国对国家主权的高度重视和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自信。

但中国的不结盟并不代表“将自身孤立”,而是一种灵活务实的外交智慧。

1972年的中美建交就是最好的体现。

在冷战美苏对峙的背景下,中国既没有完全倒向美国,也未依附苏联,而是通过改善和美国的关系,在大国间找到自己的平衡,为自身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80年代,中国在强调不结盟的同时,也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不结盟的背后,是中国对独立性的追求,不需要依附任何大国,也不要受任何外部力量钳制,这种强而有力的战略定力,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更广的视角看的话,不结盟还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了难得的灵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经济开放和多边共赢融入了全世界的生产体系,却没有加入任何同盟。

如果中国和俄罗斯军事结盟,就像朝鲜俄罗斯那样,受到盟约规定,朝鲜不得不派出精锐部队远赴俄罗斯库尔斯克帮助其作战,被迫卷入与自己不相干的军事冲突里。

这显然和中国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相违背,因此,中俄双方不选择结盟才是中国最为现实理性的外交决策。

地缘复杂性

中俄不结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源于两国在地缘和历史上的错综复杂关系。

要知道,中俄作为陆地接壤的大国,拥有超过4300公里的边界线。

这是两国合作的天然纽带,也是中俄之间发生冲突的敏感区域。

从17世纪开始,清朝和沙俄就在东北交火,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由此开始。

19世纪,沙俄更是趁着中国国力虚弱,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这些历史上的恩与怨,时刻提醒着双方在合作中必须保持距离和警惕,否则,就是军锋相对。

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地大物博,资源极其丰富,但远东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十分落后。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火力十足,有着旺盛的能源和市场需求。

(俄罗斯能源出口)

中俄两国经济上的高度互补为合作提供了空间,却也带来了潜在猜忌。

俄罗斯担心中国的经济合作严重动摇俄对远东地区的控制。

中国也在暗中提防着俄军事力量对中国北方边境是否产生威胁?如果中俄两国结盟,是否会导致一方过于依赖另一方?

这种不确定性让中俄两国不得不倾向于保持战略独立,而非受到对方牵制。历史上的转折也印证了这一点。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进入新阶段。

1996年,两国开始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刻意避开“结盟”这个敏感的政治词汇,显示出双方对彼此的谨慎对待。

(苏联解体)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确立了和平共处的政治基调。

这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很有体现。

当时,西方对俄实施严厉制裁,但中国并没有跟随西方,而是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作出判断以及相应的措施。

中国和俄国这种不结盟,但时刻保持友好的关系令西方很不舒服,所以欧美国家一再挑拨离间。

同时,他们也奇怪,中俄是靠什么维系关系的?

如何维持?

不结盟,就意味着双方有所保留,而在有所保留的前提下如何维持中俄两个大国的稳定关系?中国以自己的智慧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务实合作和战略默契。

中俄通过多遍平台,经济纽带和金融创新,构建了稳固的合作框架,既避免了结盟的束缚,又实现了利益上的最大化。

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就是双方合作的体现。2001年成立时,上合组织聚焦反恐和边境安全,如今已经扩展到经济、文化等领域,

例如,在2021年塔吉克斯坦边境局势紧张时,中俄就通过上合框架举行联合军演,有效震慑了不怀好意的某些组织。

这种多边合作模式不仅增强了地区安全,也为中俄提供了协作的平台。

和传统的双方军事结盟不同,上合组织不以军事对抗为目标,而是通过多边对话来实现共同利益。

就像一座桥梁那样,在不影响两国独立性的同时,又将中俄紧紧连接在一起。

有一句人际关系的名言是这样说的:“真正的铁哥们不仅是过硬的关系,最重要在于双方的利益要绑在一起。”

用这句话来形容中俄的稳定关系也非常贴切,中俄的最大共同利益无疑是能源合作。

2014年,中俄签署了价值4000亿美元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协议。

到了2023年,中俄能源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占俄罗斯对华出口的50%以上,这条管道既满足了中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为俄罗斯提供了稳定经济来源,尤其是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之下。

可以说,能源合作如同一根经济纽带,将两国利益紧密相连,为双边关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除了能源合作的紧密无间外,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里表现初高度的战略默契。

例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两国多次联手否决西方提议,维护各自核心利益。

但双方从不以“盟友自居”,而是以独立大国的身份协调立场。这种默契如同两只并肩作战的手,在关键时刻同时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发力。

中俄两国虽不结盟,但仍通过务实合作将潜在分歧转化为合作动力,携手并进。

靠的是历史智慧、地缘平衡和合作机制的支撑。

这种关系模式确保了两国间的关系稳定,也为动荡的国际秩序带来一丝确定性。

正如王毅所言,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诠释。

本期参考文献:

[1]白雪.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研究

[2]王晓泉,丁晓星,毕洪业,等.中俄关系的历史逻辑、相处之道、内生动力与世界意义

[3]孙都.基于“结伴不结盟”原则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研究

0 阅读:15

猫爷进渔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