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这个曾经象征着速度与激情的钢铁巨兽,如今真的要变成“懂你”的贴心暖男了吗?有人说,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是汽车工业的未来;也有人质疑,这不过是厂商们玩弄的概念,是过度营销的噱头,更有甚者,担心汽车“太懂你”,会不会变成一场隐私泄露的噩梦?争论不休的背后,指向的是一个深刻的变革:汽车,正在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进化为移动的智能终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三空间”。而在这场进化中,上汽,这家曾经的“老大哥”,正试图用一场豪赌,重新定义自己,也重新定义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回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汽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解放初期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抓住合资机遇,再到自主品牌崛起,上汽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每一次飞跃。 70年前,上海汽车工业以“凤凰牌轿车”的诞生拉开序幕;40年前,上汽借改革开放东风开创合资先河,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10年前,上汽提出“新四化”战略,引领行业迈向电动化与智能化。
但在日新月异的智能汽车时代,上汽却一度陷入了“落伍”的质疑。面对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的异军突起,面对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上汽似乎显得有些步履蹒跚,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这并非是上汽缺乏技术积累,而是它庞大的体系,使得其转型速度相对较慢,无法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上汽开始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变革。新管理层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调整,整合各项资源,明确发展方向。这场变革,并非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的一次彻底的“破壳重生”。
这场“破壳”的第一步,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上汽整合了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的核心业务,组建成立了上汽商用车, 以上汽大通为核心,构建技术共享、全球先进的商用车发展战略,将旗下所有底盘研发和制造能力合而为一,调拨各领域精兵强将,全力打造先进的线控底盘技术。这意味着,上汽决心打破部门壁垒,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说内部整合是“练内功”,那么拥抱智能化、电动化,便是上汽“亮剑”的开始。上汽深知,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发动机的马力,而是智能化的水平、电动化的效率、以及用户体验的优劣。
“技术平权”,是上汽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技术平权”,并非是简单地将高科技配置下放到低端车型,而是要打破技术垄断,让智能驾驶技术真正惠及每一位消费者。过去,智能驾驶技术往往只出现在高端车型上,成为少数人的专属。而上汽希望通过“技术平权”,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与安全。
为了实现“技术平权”,上汽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与Momenta、地平线、华为、大疆等头部企业展开合作,推出了多种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上汽车型,都将拥有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安全,是智能汽车的底线,也是上汽最为重视的环节。“不怕撞、不会撞、万一撞了也不怕”, 上汽底盘专家芦勇将之概括为“不怕撞、不会撞、放心开”,这十二个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上汽在安全领域的不懈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汽构建了一套独一无二的安全标准体系。通过智能底盘与高强度车身设计,打造“钢筋铁骨”的移动堡垒;依托自研ADAS、VMC等数字技术,主动安全能力实现从99%到99.999%的飞跃。同时,上汽还将功能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全域融合,以五星安全标准与智能电子架构,重新定义智能化时代的汽车安全。
在智能化时代,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能够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的“第三空间”。上汽希望通过AI技术,让汽车更加“懂你”, 能够学习你的驾驶习惯,了解你的兴趣爱好,甚至预测你的需求。
为此,上汽与AI领域的头部企业展开合作,打造了一系列AI用车场景。例如,通过AI大模型,汽车可以智能调节座舱状态、车内温度、音乐氛围、行程规划等,并实现更多个性化场景化服务。甚至,在女性的化妆需求场景上,结合车载多点位传感器优势,实现化妆风格、小红书推荐和自拍等一系列智能化体验升级,让车“懂”你的美。
用户,是汽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用户至上”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将用户的需求融入到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上汽正在打造全新的线上用户调研平台,进一步增加用户触点,把用户需求融入到产品定义中。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表示,在上汽,用户不再只是‘终点买单人',而将变身‘起点合伙人',让消费者离‘梦中情车'更近一步。”上汽希望给予消费者的不只是智驾,更是借助软件个性化,让消费者寻找自己的智驾乐趣,做到“懂车更懂你”。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汽深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上汽提出了“全球+本土”的Glocal组合战略,提出要把全球市场划分为N个区域,为每个区域制定个性化、智慧化的产品方案,让“中国智造”真正做到“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这意味着,上汽不再仅仅是将产品出口到海外,而是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点、用户需求,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
除了产品层面的本土化,上汽还在积极推进人才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渠道本土化等。通过这些措施,上汽希望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赢得当地用户的认可。
上汽的全球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海外市场,上汽面临着来自欧美日韩等传统汽车强企的竞争,也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挑战。要克服这些困难,上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展现出更强的实力。
2024年以来, 上汽集团销量、营收全面回暖。公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团整车批发销量94.5万辆,同比增加13.3%,产销回升向好势头持续增强。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0亿元到32亿元,同比增加10%到18%。 这组数字,无疑给上汽的变革之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意味着,上汽的内部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产品结构正在优化,市场竞争力正在提升。
但我们也要看到,上汽的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在智能汽车领域,技术迭代的速度非常快,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上汽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尤其在芯片短缺、电池成本上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上汽需要积极应对,寻找新的增长点。
面对未来,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表示,未来一年内上汽将陆续推出十多款全新车型,覆盖大型SUV、越野SUV、运动跑车、皮卡以及个性化产品等,并采用全新设计语言;在智驾方面,根据不同品牌车型,将采用Momenta、地平线、华为和大疆(地大华魔)智驾方案,并与OPPO、火山引擎等企业构建AI座舱。上汽集团将于2027年落地第二代全栈线控底盘、L3级自动驾驶、光启电池等先进技术。
上汽的这场“破壳”行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转型升级,更是为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大哥”,上汽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它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
对于消费者来说,上汽的变革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驾驶着更加智能、更加安全、更加个性化的汽车,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
至于上汽能否真正成为“最懂你的汽车公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能否引领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新的辉煌, 让我们拭目以待,用时间来检验。 但值得肯定的是,上汽正在努力,正在改变,正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根据上汽集团公布的最新数据,其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4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40%,这表明上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