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印度工商部长戈亚尔在孟买峰会上高调宣称,中美关税战是印度"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戈亚尔将此与苏联解体时期相提并论,仿佛已找到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捷径。
印度能承接全球产业链吗?这场被印度视为黄金机会的贸易战,藏着怎样的算盘?
当中美两个经济巨人掐得不可开交时,印度却像个偷看到考题的学生,掩不住脸上的窃喜。孟买峰会上,戈亚尔的发言简直就是一场印度梦的盛大宣誓,他那个激动劲儿,仿佛看到印度的国旗已经插在了"世界工厂"的制高点上。
戈亚尔甚至迫不及待地把这场关税战的锅往中国头上扣,声称全球贸易动荡的根源竟是25年前中国加入WTO。这逻辑就像是埋怨厨艺精湛的邻居把自家饭馆的生意抢走了,却忽视了自家厨师连刀都拿不稳的尴尬现实。
在戈亚尔的叙事中,印度产品"远优于中国"——这话说得连印度本地媒体都忍不住挑起了眉毛。《印度时报》更是兴奋地宣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印度扩大出口的"良机",仿佛全球产业链的转移就像网购下单那样简单,点击几下鼠标,订单就能从中国转到印度。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戈亚尔毫不掩饰地表示,相比中国,他更青睐与美欧"实力派"国家合作。这种迫切想要坐在"强者餐桌"旁的心态,透露出印度对国际地位的焦虑和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在印度精英阶层看来,关税战不过是一场零和游戏,中国的损失必然转化为印度的收益。
亚洲股市在戈亚尔发言当天的历史性下跌,似乎是市场对这种乐观论调的无声回应。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愿景背后,印度制造业的实际状况却如同华丽包装下的空盒子,表面光鲜但内里空空如也。就像一个从未学会游泳的人,兴冲冲地准备跳入大海,却不知深水区的暗流有多汹涌。
印度制造业的现实困境深水区的暗流究竟有多险恶?只看印度制造业的现状,就如同一部荒诞喜剧,主角信心满满却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2020年,莫迪政府豪掷230亿美元推出的PLI计划,本想为印度制造业打一剂强心针,却像是往漏水的水桶里倒水,五年过去,成效寥寥。
更讽刺的是,在满世界宣告"印度崛起"的同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从16%滑落到14%。这本末倒置的情形,犹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还没站稳就急着去参加百米冲刺,结果自然是节节败退。
规划中的14个重点产业,竟有半数生产线至今未能启动。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外资工厂,如今大多沦为组装车间,莫迪心中的"世界工厂"梦,实则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拧螺丝大赛。以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为例,70%的精密元件仍需从中国空运,印度工人只负责最基础的组装工序,就像一个只会照搬菜谱却不懂调味的学徒,永远做不出大厨级别的佳肴。
不可否认,泰米尔纳德邦的汽车配件产业和班加罗尔的仿制药业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就,前者已能生产完整变速箱,后者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但这些零星成功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四周环绕的依然是产业荒漠,根本无法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此同时,越南的电子出口在同期增长了惊人的1200亿美元,而印度还在为新建工厂的土地纠纷焦头烂额。当越南已在组装之外逐步掌握中低端制造技术时,印度还停留在"如何争取更多订单"的思维怪圈内。面对如此窘境,印度政府不得不在中美之间开始一场危险平衡术,一边与美国眉来眼去,一边又不得不向中国伸出求助之手,这种左右摇摆的姿态,恰如一位骑在两匹奔跑的马上的杂技演员,看似惊艳,实则步步惊心。
印度的战略平衡术杂技演员莫迪的平衡术表演可谓是精彩纷呈。一方面,他风尘仆仆地飞往华盛顿,用军购大单和燃油合作向特朗普献媚,仿佛是带着投名状拜访黑道大佬;另一方面,又对中国递出橄榄枝,拟恢复直航并放宽电子元件进口限制,这种朝三暮四的姿态,像极了一个脚踩两条船的游戏玩家,却忘了游戏规则是由他人制定的。
莫迪政府的这番努力换来了什么?特朗普的回礼是当头一棒——对印度87%的对美出口商品征收26%的"对等关税"。这一幕堪比印度版"塔利班养成记",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盟友",最终还是把你当成了提款机。面对如此尴尬局面,印度竟声称"不会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这种唯唯诺诺的姿态,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古老的谚语:弱者越是退让,强者越是进逼。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这边还在高声谴责中国影响"公平贸易",那边却悄悄伸手向中国寻求技术援助。印度的制造业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一边气呼呼地指责邻居家孩子太优秀,一边却偷偷复制人家的作业本,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格外滑稽。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若盲目追随美国对抗中国,只会沦为地缘政治的棋子。他警告莫迪政府不要落入美国的陷阱,不要用曾经对付印度的把戏去对付中国。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在印度政府头上,可惜莫迪似乎只听得见自己想听的内容,宁愿沉浸在"千载难逢"的幻想中。
印度精英们的这种执著,仿佛是一个看了几期《谁是百万富翁》就幻想自己能成为下一个巴菲特的散户投资者。他们对"机遇论"的迷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翻开历史的卷宗,从2018年到2020年,印度曾多次声称要从中国手中抢夺产业链,结果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些反复上演的"机遇论"大戏,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国家心理?
历史视角下的印度机遇论翻开印度的"机遇论"剧本,发现这竟是一部反复上演的老戏码。2018年中美贸易战初起,莫迪政府就拍着胸脯宣称要从中国手中接过1200亿美元的产业链;到了2020年疫情初期,又夸下海口要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替代者"。结果呢?两年后,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非但没减少,反而扩大了30%,这种打脸现场,堪比选秀节目中信心满满却五音不全的参赛者。
实际上,印度从中国接手的产业规模不足50亿美元,与当初喊出的1200亿目标相差天壤之别。这些巨大的落差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农夫与蛇的寓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印度国内的理性声音并非没有。前央行行长拉詹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产业升级需要更开放而非更保护的政策,他警告政府不要误读全球贸易变化带来的机遇。印度工业联合会主席亚莫德也表示,所谓的"机会"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政策落地才有意义,否则只是空中楼阁。这些声音在莫迪政府的乐观论调面前显得格外微弱,就像是在摇滚音乐会上弹古筝,注定被更响亮的鼓点淹没。
与印度的急功近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战略定力。中国并未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陷阱,而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合作机制,推动全球供应链向更包容、更均衡的方向发展。中国在数字贸易、新能源等领域提出的"发展例外"规则,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更多话语权,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犹如一场静水流深的马拉松,与印度短视的百米冲刺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能反映印度心态的是,多家印度媒体在社论中称,印度存在"过度乐观综合症",总是高估外部变化带来的机遇,而低估内部改革的必要性。这种症状在印度精英阶层尤为严重,仿佛只要喊出足够响亮的口号,就能让梦想照进现实。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光靠嘴上功夫是无法建成"世界工厂"的。
印度这出"机遇论"大戏,从1991年起已经上演多次,但每次聚光灯熄灭后,舞台上留下的只有未兑现的承诺和不变的困境。产业崛起从来不靠"渔利",而靠实干。无论中美贸易格局如何变化,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脚踏实地、潜心创新的国家。
印度若继续沉浸在"取代中国"的幻梦中,恐怕又是一场漫长的独角戏。你认为印度的"机遇论"是战略算计还是自我麻醉?
《印度部长竟称关税战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美经济学家警告:别被华盛顿当作工具》环球网2025-04-10 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