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性来说说经济学

楼兰墨客 2022-04-29 11:32:29

我们生命在出世之前从第一次心跳开始,就是不断索取母体环境资源的过程,就像地球所有生物的生命之旅都是不懈索取恒星光能的过程一样。生命史中所有生命过程都是以索取为始终,都是以索取为出发点和目的地。因此,所有生命状态都是在索取或正在索取路上的状态。人类所有生产活动唯一目的是而且必然是满足自我需要自我消费。如果确实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那也只是一种经济表象,也只是一种以更好更多索取为目的“有偿服务”,不能想象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生命活动不是纯粹的生命自戕---生命的质或量的牺牲,生命的确升已华出一种感人情愫:母性和类母性的牺牲感情,那是基于认知经验油然而生的感情,开门见山的说,这种感情就是某种折损生命,就是“天诛地灭”的牺牲。而这正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反证。换言之,牺牲精神并没有跳出经济学定义所蕴涵的世界之外。那么,我们就拿经济学这个万能的“三棱镜”来解析社会的“色谱”认知世界的内涵吧!

从人类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的事实和趋势而言,上古类人猿们的混元的果腹生活是以狩猎和采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来完成生命延续所需的资源消费过程,然后演化成游牧业和农作物种植业,然后是手工业,再加上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个人的禀赋、民俗风尚的差异,造就了业有专攻,学有所长,人有所好的事实,交换需求产生了,便宜交换的媒介即货币产生了,以货币衡量交换的两个状态也应运而生: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所谓盈余方就是卖多买少的社会资源提供者,所谓赤字就是卖少买多社会资源享受者,之所以盈余的原因无非是:无法全额消费完社会资源而出现剩余;之所以赤字的原因无非是:流通领域有太多货币却无愿意买的资源。所以这里的盈余方就是希望变成货币持有者,而赤字方则愿意变成资源占有者。那么这两者谁更幸福或更接近幸福呢?当然是贸易赤字方,因为他已经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的人了,而贸易盈余者,还需要“等米下锅”,还有一个从货币到资源的“再分配”的过程,这个过程固然需要时间来完成,结果的变数恐怕更令人焦虑和不安,“腹中饥肠如牛吼,不知待得秋熟否”?说到这里想起以前看过的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大意是这样的:洪灾时两人被逼到树上,慌乱之间一个人兜里只有一包方便面,而一个人兜里只有一卷人民币,大水不知什么时候退去,那谁会被饥饿逼疯呢?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1 阅读:10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