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振 贺倪莹
摘 要: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具有“一业兴,多业旺”的核心产业拉动作用,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繁荣城乡市场、拉动内需、带动小城镇建设、增加劳动力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具有“一业兴,多业旺”的核心产业拉动作用,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繁荣城乡市场、拉动内需、带动小城镇建设、增加劳动力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牡丹江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近期牡丹江市统计局对规上食品工业企业开展调查,为实现牡丹江市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牡丹江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多年来牡丹江市依托自然优势资源大规模发展食品工业,打造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目前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70户,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以粮油、山特、肉制品、乳制品、果蔬、酒类为特色的食品产业,推动了牡丹江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从企业规模看。2022年在全市规上食品企业中,中型企业1户,占全部食品企业1.4%;小型企业37户,占食品企业52.9%;微型企业32户,占食品企业45.7%。食品工业企业中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有10户,占食品工业企业的14.3%;总产值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有12户,占食品工业的17.1%,5000万以下的有48户,占食品工业企业的68.6%。
2.从行业分类看。牡丹江市食品工业涉及3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18.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54户,企业数量占食品工业77.1%,总产值占食品工业58.6%;食品制造业10户,企业数量占食品工业14.3%,总产值占27.8%;酒、饮料制造业6户,企业数量占食品工业14.3%,总产值占13.6%。农副食品加工业已成为牡丹江市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支撑行业。
3.从区域分布看。县域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县域食品工业企业共55户,占全市工业15.8%,总产值占全市工业11.8%,食品工业已成为牡丹江县(市)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其中,宁安市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食品工业的23.8%,东宁市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市食品工业的15.5%,海林市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市食品工业的13.5%;城区食品工业企业共15户,占全市工业4.3%,总产值占全市工业6.5%。
4.从主要产品看。2022年,在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中,大米年产量74441吨;小麦粉2904吨;饮用酒74610千升,其中白酒1640.78千升、啤酒72969千升;饲料72884吨;鲜、冷藏肉28962吨;乳制品247901吨;发酵酒精49060千升。据调查了解:宁安市主要以稻米、山产品加工业为主,东宁市食品工业发展主要以食用菌加工业为主;海林市主要以稻米、杂粮和饲料加工业为主,开发区以啤酒制造业和液体乳制造业为主。
5.从经济效益看。全市规上食品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0.8%;应交税金占全市规上工业的7%;资产总额占全市规上工业的9.7%;2022年食品工业企业盈利企业41户,盈利面达58.6%。
二、牡丹江市发展食品工业的优势(一)资源优势牡丹江市78%耕地为丘陵漫坡岗地,森林覆盖率达到65%,镜泊湖、莲花湖和牡丹江、绥芬河、穆棱河三大水系水质优良,冷水养殖资源丰富,耕地有机质含量达到2-3%,适合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牡丹江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5.1℃,降水量536毫米,无霜期131—156天,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优质水稻、蔬菜、食用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牡丹江市野生植物约有2000多种,其中,有木耳、蘑菇、松茸、蕨菜、刺老芽等80多种野生菌和山野菜,年蕴藏量10万吨;可开发利用红松籽、榛子、山核桃、山葡萄等山野果15种,年贮量15万吨,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原料车间”。
(二)区位优势牡丹江市地处北纬45度世界黄金玉米带、奶源带、黑土带,境内现有滨绥、图佳两条铁路和哈牡、牡佳、牡绥三条高铁,构建了两小时交通圈,鹤大、哈绥高速公路和201、301两条国道在牡丹江交汇,构成公路交通大动脉,是东出俄罗斯海参崴、南下图们江、营口、大连出海口的交通干线。牡丹江拥有自贸区绥芬河片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B型物流保税区,绥芬河口岸是国家海关批准的粮食、水产品、肉类等进口一类口岸。
(三)研发优势牡丹江市现有省农经学院、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省林副特产所等多家驻牡科研单位,先后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建立协作关系,联合培育了黑尊、佰盛等优质系列菌种,率先研发了小孔单片、棚室挂袋、春耳秋管、杂粮基婴儿米粉、杂粮同步熟化及产业化、富硒黑木耳代谢机理研究等多项国内国际领先技术,先后向10省份60多个市县无偿提供技术成果,为全国黑木耳、杂粮产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品牌效应目前牡丹江市拥有“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中国肉牛之乡”、“中国猴头菇之乡”、“火山岩稻米之乡”等地域品牌。有“响水”大米、“皓月”牛肉、“红星”酸奶、“萨哈林”松子等众多产品品牌作为支撑,品牌化效应日显突出,“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正在逐步形成。
三、牡丹江市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一)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牡丹江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主要以粗加工为主,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不够,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导致产品总体利润长期在低位徘徊。如牡丹江市食用菌加工都是以初加工为主,企业生产的黑木耳90%都是以原干的形式销往国内外,导致附加值的流失,在10%的加工产品中,主要也是以原干精品包装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牡丹江市的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生产去壳的食用稻米和玉米粉等初级加工品,难以进入高端食品市场。
(二)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盈利水平有待提升目前,牡丹江市食品工业企业以小微型企业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盈利水平低。近三年,食品产业景气度持续下降,部分企业亏损的情况也同样反应在其运营和效益上,调查中67.1%的企业反映成本普遍增加,企业经营困难。据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调查显示,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占44.3%;认为“用工成本上涨”的企业占27.1%;认为“融资成本高”的企业占20%;另有8.6%的企业认为物流、能耗等是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企业加工生产中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等成本随着大环境的影响不断上涨,成为当前牡丹江市食品工业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最主要的因素,直接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三)营销理念落后,产品宣传力度不够牡丹江市食品品牌较多,但叫得响、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缺乏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产品,与一些知名食品品牌相比市场占有率、利润率以及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尚有较大差距。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如牡丹江市虽有石板、响水和稻花香等品牌,但在全国各大市场上知名度和占有率远不及五常大米,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竞争力较弱;牡丹江市虽拥有“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称号,但宣传力度不够,多元化宣传格局尚未形成,大部分地区的普通消费者对牡丹江市食用菌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牡丹江市食品工业能以品牌价位销售的产品不多,质优价不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尚未形成由专业市场、连锁经营店、销售专区专柜和电子网络等构成的品牌市场营销体系。
四、对策及建议(一)依托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招商,培育食品工业潜力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潜力企业,及时把万鼎乳业、红星乳业、华誉食品等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纳入支持体系,从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支持现有的“链主”企业做强主业、发展“新业”,推动产业集团化、集团产业化。引导龙头企业参加展销会、推介会和项目对接会,大力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稳步扩张国内市场,充分发挥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口岸地区带动效应,有效拓展国外市场,积极开发新兴市场,实现特色食品产业产品销售外向化。
(二)加速产业集聚,强化科研创新,促进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牡丹江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酿酒制造业、食用菌加工业及乳制品加工六大产业,形成“原、研、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如宁安、海林等地可以重点开发建设粮食产品深加工和禽畜产品深加工项目,东宁、林口等地重点建设以木耳菌、山珍、山野菜为主的生态食品加工项目。加快推广先进性技术的研发,开发多元化、优质化、健康化、功能化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全面实施食品企业改造提升,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更多食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不断提升企业在生产过程、管控系统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
(三)优化营销环境,强化降本增效,提高亏损企业整体效益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打造统一采购平台,减少信息壁垒,帮助企业对比市场价格,以更低的成本购进原材料。强化企业运营调度,对利润下滑较大的重点企业,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一对一”跟进服务机制,聚焦成本较高的主要问题,落实好国家减负纾困政策,加大对企业专项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激发食品企业活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多元营销,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依托生产基地,建设食品营销网络,组建食品销售中心和配送中心,在大中城市举办不同层次的对接会、展销会,并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立食品专卖区,充分利用新媒体、门户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快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吸引企业加盟电商平台、创办网店微店,实现“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相结合的营销模式。鼓励有实力的食品企业探索跨境电商开展海外营销推广,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加大食品推介和展示展销力度,把“丹江造”优质特色食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来源:《统计与咨询》期刊
作者:胡振 贺倪莹 牡丹江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