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伶:放浪形骸的“酒癫”
刘伶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凭借独特的处世态度和对酒的痴迷留名青史。他常常乘坐鹿车,随身携带酒壶,还吩咐仆人扛着铁锹跟在车后,扬言“死便埋我”,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充分展现出其对生死的超脱和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刘伶曾写下《酒德颂》,文中塑造了“大人先生”这一饮酒者形象,蔑视礼教,沉醉于自我的饮酒世界,表达对传统世俗的不屑。有一次,他醉酒后与路人发生争执,对方撸起袖子,准备大打出手,刘伶却镇定自若,缓缓说道:“我这像鸡肋般瘦弱的身体,哪配让您的拳头来打呀!”这番话让对方忍俊不禁,一场冲突就此化解。
阮籍:借酒避祸的隐者
阮籍同样是“竹林七贤”重要成员。身处魏晋政权交替的敏感时期,政治环境波谲云诡,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为躲避政治迫害,阮籍常以醉酒作为掩护。听闻步兵营中藏有美酒三百斛,他毫不犹豫求任“步兵校尉”,后人因此称他为“阮步兵”。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他正与友人下棋。友人得知消息,提议终止棋局,阮籍却坚持下完。棋局结束后,他饮酒二斗,放声大哭,甚至吐血数升。此外,阮籍擅长“青白眼”,对志同道合之人,他以青眼相待;对那些拘泥礼教的庸人,则投以白眼。嵇康携酒来访,阮籍欣然以青眼迎接;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丧,阮籍则白眼相向,弄得嵇喜十分尴尬。
陶渊明:田园酒趣的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在看透官场黑暗后,毅然选择归隐田园,饮酒成为他排解仕途失意的良方。在田园生活中,他常邀请邻里乡亲共饮,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家酿造的美酒。每次喝醉后,他都会坦率地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创作了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歌,如《饮酒二十首》。在诗序中,他写道自己闲居无事,每当饮酒,便会有所感悟,于是写下这些诗篇。然而,长期酗酒也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不幸,他的五个儿子智力发育均受到影响,他在《责子》一诗中,流露出对儿子们不成器的无奈与愧疚。
石曼卿:酒风奇谲的北宋狂士
石曼卿是北宋著名文人,《宋史》记载,他与朋友在王家酒楼畅饮,从清晨一直喝到傍晚,始终面不改色,仿佛周围的时间都为他们的饮酒狂欢而静止,由此获得“石五斗”的绰号。按宋代计量,五斗相当于64斤。石曼卿饮酒方式极为独特,创造出“囚饮”“巢饮”“鳖饮”等奇异酒法。“囚饮”时,他脱掉衣服,像囚犯一样蓬头垢面地饮酒;“巢饮”则是爬到树上,如同鸟儿在巢穴中饮酒;“鳖饮”更为奇特,他用稻草将自己裹起来,只露出头,喝酒时探出头,喝完再缩回去。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诗仙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诗作中四分之一都与酒有关。在《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诗句,将他对饮酒的热爱和豪放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李白曾供奉翰林,为唐玄宗写诗作词。一次,唐玄宗在沉香亭召见他,让他作诗助兴。李白却喝得酩酊大醉,在高力士的搀扶下才得以面见皇帝。即便醉态百出,他仍挥笔写下《清平调》三首,令唐玄宗击节赞叹。然而,李白醉酒后对权贵的不屑,最终让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传说,李白在当涂江上,醉后看到水中月影,便俯身去捞,不幸溺水身亡,为他的一生增添了浪漫而又悲壮的色彩。
怀素:醉后挥毫的草书圣手
怀素身为唐代僧人,却嗜酒如命,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每次饮酒后,他激情澎湃,如同被灵感点燃,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其草书如疾风骤雨,又如惊蛇入草,气势磅礴,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怀素家境贫寒,为练习书法,他种植了万株芭蕉,以芭蕉叶为纸。他还将写坏的毛笔埋成一座小山,取名“笔冢”。有一次,他在寺院墙壁上醉酒挥毫,写下大量草书,围观者如堵,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其书法作品也因此声名远扬。
毕卓:率性而为的酒中痴人
毕卓在西晋担任吏部郎,他曾宣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番言论将他对酒和自在生活的追求展露无遗。有一次,毕卓听闻邻居家酿好了美酒,半夜竟翻墙进入酒窖偷酒喝。不巧被仆人发现,当成小偷绑了起来。第二天清晨,邻居发现被绑之人竟是吏部郎毕卓,赶忙松绑赔罪。毕卓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邀请邻居一同在酒窖中畅饮,直到大醉方休。
郑泉:愿与酒相伴永生的东吴狂客
郑泉是三国时期东吴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艘装满五百斛美酒的船,随时随地都能饮酒作乐。临终前,他特意嘱咐家人,将自己的尸骨烧成陶土,制成酒壶,让酒液永远浸泡其中,以实现与酒“永生相伴”的愿望。郑泉性格诙谐幽默,善于在饮酒时谈笑风生,凭借出众的口才和对酒的热爱,在东吴社交圈中颇有名气,时人将他与北方的孔融相提并论,称“北孔融,南郑泉”。
冯跋:饮酒理政两不误的北燕国君
冯跋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开国国君,据《晋书》记载,他“饮酒一石不乱”,按照换算,这相当于现代32瓶啤酒,而且古代酒的度数相对较高。即便饮酒过量,冯跋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条不紊地处理朝政。在治理国家时,冯跋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使得北燕在战乱频繁的十六国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他饮酒理政两不误的佳话,在当时广为流传。
武松:醉打猛虎的豪侠传奇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在景阳冈前的酒店,他连饮十八碗“三碗不过岗”的烈酒,趁着酒劲独自上山。途中,一只吊睛白额大虎突然出现,武松借着酒力,赤手空拳与老虎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将老虎打死。这一壮举让他声名远扬,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武松的原型可能源于民间对豪侠饮酒打虎故事的代代相传,这个形象融合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对豪饮豪情的向往,他酒后的勇猛无畏,以及快意恩仇的性格,数百年来一直深受民众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