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到3%,女性STEM领域比例为何走低?树立她榜样,激发新活力

大树成长营 2023-11-06 20:38:51

45%、35%、25%!11月6日,在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作为圆桌论坛的两位男性嘉宾代表,曾担任过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校长的龚克教授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在南开大学,所有教职工中女性占比为45%、专任教师女性比例为35%、教授级教师的比例则下降至25%。

虽然,女性在科学领域的比例不断提升,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也用一组数据来说明:15岁读书时,学校女生和男生的比例为51:49;到上了大学本硕博阶段,女生下降到30%、男生上升为70%;在教授比例中,女性在下降至10%、男性为90%;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女性仅占3%、男性高达97%。

在科学工程领域(STEM),女性的力量和地位虽然不断提升,但比例仍偏低。在“她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妇女在科学研究和决策中仍然处在少数地位,全世界科研岗位中女性占33%,科研领导岗位的人数仅24%,更让人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时代女性面临着更加不平等的境况。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是男女性别的差异、还是社会的偏见,或者是女性所承担的职责所致?总体来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我们应当承认男孩和女孩在不同领域学习的差异性,但正是这种差异,才是科研领域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在很多人看来,初中阶段以后数学成绩下降可能影响女生从事科研的重要因素,因为STEM课程大多以数学作为基础。

在很多顶尖科学家看来,影响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的更大因素是偏见。伊琳娜·博科娃认为,女性面临着各种成见以及社会文化壁垒,这大大限制了她们获得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机会,阻碍了她们走上科学道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当然,所有人都认为,在科研领域女性要获得成功,付出的努力往往要远高于男性。在“她”论坛现场,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一位女硕士生提问,自己准备读博士,但等到2027年毕业时自己快30岁了,如何平衡事业和个人生活,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上。

对此,几位专家的基本观点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所向。但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兼顾实在不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红阳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这需要在某个阶段有一定的取舍,做到家庭和事业两者尽量不偏废。

对很多女性来说,她们要生育和养育孩子,要承担家庭更多的责任。对此,朱美芳院士有深切的体会。她说,小的时候,儿子也曾去读奥数班级,但因自己工作太忙,不能接送和陪同,儿子只能放弃奥数班,虽然孩子没能进入STEM领域,但最后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也获得了不错的发展。面对母亲从事的科研事业,儿子说:“妈妈有自己的学生,我有自己的老师。”

那么,顶尖科学家对女孩从事科学科研工作有哪些建议呢?

一是全社会要消除偏见和歧视,营造更好的氛围,引导更多女性参与到科研中。社会发展需要女性、科学进步更离不开女性。女性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细致而富有创意。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科研也需要“女性半边天”。

二是女性的自信。无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女性并不比男性弱,女性要坚持自己的兴趣和志趣,发挥自身优势,一定能在科研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三是树立榜样力量。中国科学院曹晓风院士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成长经历,读小学时,学校组织了科普活动,邀请了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来授课,她有幸聆听了这次讲座,由此树立了榜样,坚定了从小走科学之路的志向。她希望,更多有的科学家尤其是女科学家,能走进大学和中小学校园,用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经历,来引领更多女孩参与到科研中。

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以“树立‘她’榜样,激发新活力”为主题,聚焦女性科学家的创造力、领导力,让成功女科学家更多发声,扩大行业模范的正面影响,以此引导和激励更多优秀女性积极投身科学事业,给予女性科研工作者继续前行的勇气,激发多元创新活力。

“她”论坛特意邀请了89岁高龄中国科学院匡廷云院士,她分享了自己从事科研工作60多年的传奇经历,自己如何战胜乳腺癌投入科研工作,虽然坎坷却从不改初心,长期从事光合作用光合膜研究的她,是中国叶绿体膜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大家亲切地称她为“追光院士”,不仅是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榜样,也是受到全社会尊敬的的楷模。

如果你是家长,会鼓励自己的孩子从事科研领域工作吗?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