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知、相爱到携手进入婚姻,原本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可现在已经快成一位姑娘的噩梦了。
这位姑娘是我的一个读者,她说领证前,双方商量好的彩礼是18.8万,她爸妈说让她带回小家,并且给10万的陪嫁。
领证第二天,男方爸妈说家里有一个亲戚生病,需要用钱,就说先把钱借给亲戚看病,毕竟人比钱重要,彩礼就先给6.6万。
姑娘说自己听完之后,像吞了只苍蝇一样。
如果男方是因为其他事情降彩礼,姑娘可以生气、吵架,可他们的理由是亲戚生病,她连生气都好像不能生。
因为她如果生气、不愿意,那就是置他人生命于不顾,这样的“帽子”扣下来,她成什么人了?
但如果让她同意现在的金额,她也是不愿意的。
她在意的不是18.8万还是6.6万,而是“为什么说好的事,领完证就变?”,亲戚生病又不是刚查出来的,为什么领证后才说,这种被欺骗、被拿捏的感觉,让她非常不舒服。
是啊,婚姻里最怕的不是穷,而是算计。
如果一方觉得“领证了就可以随意改条件”,那以后呢?买房、生孩子、养老……是不是都会变成“反正你都结婚了,还能怎样?”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男方在领证后给彩礼压价,实则是对女方的算计和道德绑架。
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脸皮再薄的人,也要在结婚前打听打听这3件事。毕竟老话说得好:"娶妻看娘,嫁夫看爹。"
这句话虽然直白,却道破了一个婚姻真相,结婚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价值观的碰撞。
心理学上有个"家庭系统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原生家庭的产物,父母的相处模式会深刻影响子女的婚姻观。
就像电视剧《知否知否》里明兰说的:"看一个人,要看他的最低处。"而了解对方家庭,就是看清这个"最低处"最直接的方式。
1、打听对方父母的相处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子女会无意识复制父母的婚姻模式,所以通过观察对方的父母,能大概知道对方在婚姻中的状态。
如果对方父母是男尊女卑型的,那么大概率儿子也会有大男子主义倾向,如果是母亲强势型的,女儿可能也会变得控制欲强。
2、打听对方家庭的经济观念
《傲慢与偏见》里说:"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谬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两个家庭如果经济观念差异太大,婚后必定矛盾重重。
所以,在订婚前就应该了解清楚,对方家庭是否有重大负债;对方父母如何看待彩礼、嫁妆的;平时的消费习惯等问题。
很多时候,需要先小人,后君子,所以大多数问题在领证前协商好并且尽可能走完程序,以避免后期出现变故。
3、打听对方家庭对子女的边界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中国式家庭关系最大的问题,就是边界不清。"
有些父母会把子女的婚姻也当作自己的"管辖范围",在婚后,对子女的婚姻大加干涉。
所以,在和对象的相处过程中,看看对方父母过度干涉子女决定,是否把"孝顺"等同于"听话"等。
4、当发现"不合适"时该怎么办?
①区分"可以接受"和"无法容忍"的差异
比如消费观念不同可以磨合,但如果有赌博等恶习就要慎重。
②和伴侣坦诚沟通
婚姻专家约翰·戈特曼说:"幸福的婚姻不是没有问题的婚姻,而是善于处理问题的婚姻。"
所以,你可以和对方沟通一下你发现的问题,看是否能有效沟通,对方是否愿意解决。
③设立明确的边界
如果发现对方家庭有严重问题,要提前和伴侣商定应对策略。当然,最重要的是考虑是否继续。
作为过来人来说,婚姻是否幸福,有3个关键认知:
①门当户对很重要。这不单指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匹配。
②婚前睁大眼,婚后半闭眼,婚前要把问题看清楚,婚后要学会包容。
③婚姻是合伙开公司,两个家庭是股东,经营不好大家都受损。
婚前多一分谨慎,婚后少十分后悔,这不是势利,而是远见。
因为婚姻这艘船,不仅要看船本身是否坚固,还要看它来自哪个造船厂。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