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离婚跟拍比结婚更火:有人靠拍眼泪月入3万,评论区吵疯了

北城狼烟 2025-02-21 20:47:32
01 当“离婚纪念照”成为一门生意

上海摄影师志伟最近接到一笔特殊的订单:为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拍摄“告别仪式”。从民政局领证到最后的散步聊天,他用镜头记录下这对夫妻沉默的背影和泛红的眼眶。1800元一次的跟拍服务,全程仅需1-2小时,最终剪成一分半钟的灰调短片。意外的是,这条视频发布后,他的离婚跟拍订单量竟超过了结婚跟拍。

像志伟这样的摄影师并非个例。四川德阳的阿杰以500元/单的价格完成过三次离婚跟拍,安徽砀山的小赵曾因一条离婚跟拍帖获2万点赞,私信咨询“爆单”到拉不到底。这些订单中,70%的客户是30-35岁的女性,她们说:“离婚不是终点,是值得记录的转折。”

02 镜头下的真实:捕捉悲伤比欢乐更难

“结婚时新人会主动配合镜头大笑拥抱,但离婚现场只有凝固的空气。”志伟描述道。他遇过因父母反对而分开的夫妻,两人在民政局门口反复摩挲结婚证;也拍过因经济压力选择“和平分手”的伴侣,女方接过离婚证时眼泪突然砸在纸面上。摄影师需要像纪录片导演般捕捉微表情,而非设计唯美画面。

这种真实恰恰是客户想要的。一位女性客户坦言:“吵架撕破脸的样子太狼狈,但领离婚证时的心痛、不舍、释然,才是这段感情最诚实的模样。”

03 仪式感背后的观念革命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於嘉教授指出,离婚跟拍本质上是“庆祝离婚”行为的一种延伸,折射出社会对婚姻态度的转变:离婚不再是人生污点,而是可以被正视的生命历程。

摄影师们也试图消解传统偏见。阿杰在服务条款里特别标注“复婚跟拍5折”,志伟则坚持不渲染悲伤:“如果客户拍摄中途和好,我会为他们高兴。”这种克制背后,是95%的离婚案例并非因出轨或背叛,而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04 争议与矛盾:该给离婚“加滤镜”吗?

反对声始终存在。有人质疑:“把离婚包装成网红产品,会助长轻率离婚的风气。”部分摄影师也坦言压力巨大——曾有人全程黑脸摔门而去,或拍摄后拒付尾款;更有人遭遇道德指责:“拍这种单子是在赚黑心钱!”

但从业者更看重其疗愈价值。如摄影师小赵遇到的客户所说:“未来回望时,我们需要一个庄重的句点。”那些最终选择删除视频的客户,往往在拍摄过程中已完成了自我和解。

05 写在最后:记录不是为了铭记,而是为了释怀

当结婚跟拍市场日趋内卷时,离婚跟拍的兴起或许预示着更深刻的变革:年轻人正在用影像重构对亲密关系的理解。正如某位客户在视频配文写的:“我用1800元买下一段真实的情感切片——它不完美,但足够珍贵。”

或许正如电影《非诚勿扰2》中那场离婚宴,当社会能坦然为分离赋予仪式感,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尊重每一段情感的重量。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