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典名著里的泼皮人物,恐怕给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人物之一就是《水浒传》里的牛二了。此人在东京城里是出了名的“”没毛大虫,专门在市井之间行凶耍赖,当地居民避之不及,就连开封府也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这家伙撞上了“青面兽”杨志,胡搅蛮缠非要拿走杨志的宝刀,杨志怒了,一刀除了这个京城里的祸害。
其实,《红楼梦》里也有一号“泼皮”,不过,他的出场就没有《水浒传》牛二那样的浓墨重彩,而是在不经意间来到了读者的面前。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红楼梦》第二十四回的一段文字:“贾芸赌气离了舅舅家门,一径回来,心下正自烦恼,一边想,一边走。低着头,不想一头就碰到一个醉汉身上,把贾芸一把拉住,骂道:‘你瞎了眼?碰起我来了。’ …… 这倪二是个泼皮,专放重利债,在赌博场吃饭,专爱喝酒打架。此时正从欠钱人家索债归来,已在醉乡,不料贾芸碰了他,就要动手。”
一个马上就要动手打架的“泼皮无赖”跃然于纸上,不过,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曹雪芹紧接着写道:“倪二一听他的语音,将醉眼睁开,一看见是贾芸,忙松了手,趔趄着笑道:‘原来是贾二爷。这会子哪里去?’” 一场“预打架”事件立刻叫停,这倪二似乎也不那么泼皮了,至少还能分辨出对面的人是认识的邻居,于是马上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在接下来的剧情,倪二的形象就离“泼皮无赖”更加遥远了:这倪二听完了贾芸叙述的难处,竟然主动提出要借钱给他,帮助他渡过难关。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情节时,心里充满了疑虑,觉得倪二应该不是真心借钱给贾芸,这里面肯定有坑。然而,事实证明,倪二远非我们平时“标签化”的一些人物。贾芸其实也不太相信倪二真会完全出于好心而伸手援助,一边心下自思:“倪二素日虽然是泼皮,却也因人而施,颇有义侠之名。若今日不领他这情,怕他臊了,反为不美。不如用了他的,改日加倍还他就是了。” 而另一边,他去了一个钱铺称了称银子的重量,发现“分量不错,心上越发喜欢”。
由这段文字,我们得知了倪二其实还有另外一面,原来他“颇有义侠之名”并且会“因人而施”。这里我们就得注意了,“因人而施”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人,才能衬托倪二是个真正的“义侠”呢?如果说倪二这一次帮助的是富家公子哥薛蟠或者是贾宝玉,那么这个人物可能又会有着另外一层内涵。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看贾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贾芸是“西廊下五嫂的儿子”,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在贾家没有什么依靠。为了提升自己的背景,他认了比自己年龄还小好几岁的贾宝玉为“干爹”。虽然贾芸也算是个会说话也能做事的人,但绝对不是什么有钱又有势的富家子弟,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十分拮据。作为邻居,倪二是知道贾芸的状况和背景的,完全犯不上去巴结他。然而,这样一个有着“泼皮”恶名的人,却在贾芸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明确了一点:倪二尽管有个“泼皮”的名声,但绝不势利。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小人物:刘姥姥。他们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在面对熟人的时候,都十分古道热肠,愿意尽绵薄之力帮助别人,虽是“小人物”,但身上散发着温暖的柔光。
因为倪二的帮助,《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也得到了推动。贾芸拿着倪二借给他的银子,去香铺买了冰片和麝香,并拿着这些东西去了贾府,讨好王熙凤。后来他就真成了一个贾府的小管事,在园子里负责栽种花木的相关事宜。也因为这样一个契机,他结识了林红玉(小红),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说到底,如果没有倪二的慷慨相助,后面的一系列故事恐怕不会有这样那样的巧合了。难怪脂砚斋给倪二的批注里说:“此人乃必不可少之一。”
一个醉眼迷离的“醉金刚”,毫不犹豫地把差不多能用一年半载的银子借给了潦倒的贾芸,而且还能头脑清楚地嘱托贾芸去他家报信:今晚不回去了,让妻子先睡,明天一早去马贩子王短腿家找他。“醉金刚”虽然酒醉,却一丁点儿也不糊涂,待人接物还那样有分寸,不枉“义侠”之名了。
每每读到这一段,我总会想起曹雪芹来。虽然后世对曹雪芹的身世经历都知道得太少太少,然而从他的朋友赞扬他的诗作当中,我们也可得见一斑。“举家食粥酒常赊”,“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曹雪芹生前也曾是一个爱酒之人,生活并不富裕,甚至要靠赊账过活。然而,他依然高洁地活着,卖画得来的钱,一定要去偿还酒钱;尽管落魄,却依旧才华横溢,甚至能与唐代大诗人李贺齐名。也许,倪二身上的仗义侠气,也多多少少透着曹公当年的影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