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要透彻地解读《中庸》,最重要的是把《中庸》一书的思想主轴搞清楚。先“名正”而后“言顺”的孔子是很喜欢论等级的,当然这也和春秋时期实际的社会阶层划分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五分法:王、公、大夫、士、庶民。所以同样的,在《中庸》一书里,孔子也把道德标准分成了五种等级:低、中低、中、中高、高,就像个五线谱。
我在上一篇通过《礼记》的排序分析了四个道德层级,中间的道德标准(即中庸之道)就是你能被定义为“君子”的起码标准,好比是入门级智能手机、标配版轿车。低于这个标准,君子就不再配称为“君子”。高于这个标准,君子就会向中高级的臣子、最高级的君王或圣人所需的道德标准进阶。
所以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在孔子眼里当然是“德需配位”的,那么能称为“君子”的必然是标准线以上的所有人。而低于标准线以下的,小人定是其中之一。小人就是那些接近犯罪边缘的最低道德标准的人群,那么什么是“中低级道德标准”?谁又属于这一群体呢?
孔子认为,所有的普通人民都能通过努力去做个君子。(第十二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也就是说“民”既包括小人也包括君子,还包括介于小人与君子中间的人。
介于小人与君子中间的那些人无疑就属于“中低道德标准”,即孔子说的“民鲜能久矣”的那些“民”。对于这部分“民”来讲,做小人还是君子往往在一念之间。他们在公众场合知道要符合道德标准,无人注意之处或独处之时就未必如此了。各位扪心自问,你是不是那类人呢?也只有君子才能做到“有人没人”一个样 (第一章: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中庸之道”只是种“基本道德标准”却很难施行的原因:一是普通民众难以坚持;二是这个标准很难统一,不论是“对标准的理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还是“标准的高低”(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都是个问题。
这就好比如今的“垃圾分类”:本来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就算符合“道德标准”了,“小人”是随意扔垃圾,“君子”则捡起垃圾扔进垃圾箱。现在标准提高了,非但乱扔垃圾的依旧算作“小人”,还把倒垃圾时没有进行分类的一部分人也划分成“小人”了,只有进行分类的才算“君子”。但问题又来了,怎么分类呢?哪些算干垃圾,哪些算湿垃圾,哪些又是可回收?大家在理解力上面可能又有偏差。等到垃圾分类的概念和标准为大家接受后,能不能坚持自觉做到垃圾分类?就又是一种考验了。
中庸之道就如同“垃圾分类”,看上去不难,又岂是那么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