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生死劫:当古天乐自砍片酬都拉不到投资,香港电影出路在何方

托托评娱 2025-03-26 05:14:39

"我现在收半价都没人找我拍戏!"古天乐在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春茗晚宴上的自嘲,像一记重锤砸在所有港片迷心头。

这位年过五十仍坚持每周工作120小时的"劳模影帝",竟要沦落到自降片酬求戏拍的境地?

更唏嘘的是,曾打造《功夫》等经典影片的金牌监制田启文,正在片场对着空空如也的灯光组发愁——那些跟着他征战二十年的老伙计们,不是改行送外卖,就是转去卖保险了。

这可不是什么黑色幽默剧本,而是2025年香港电影的真实写照。

当我们翻看香港影协最新数据,会发现一组惊心数据:2022年港产片产量跌至42部,比1993年鼎盛时期的234部缩水82%;

全港现存的电影从业者中,40%已转行开网约车或做代购。昔日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维多利亚港,如今在夜色中倒映着的,是星光黯淡的片场和空荡荡的摄影棚。

但若把时针拨回三十年前,这里分明是造梦者的狂欢圣地。

1993年的某个深夜,《东邪西毒》剧组在榆林沙漠点起三百盏煤油灯,灯光师阿Ken用报纸卷成喇叭对着漫天风沙大喊:"王家卫你疯了吗!"

可第二天凌晨五点,当张国荣骑着骆驼从沙丘后转出时,所有人都被镜头里的绝世风华震得说不出话——这种近乎偏执的疯魔,正是港片黄金时代的集体画像。

如今的困境绝非偶然。当我们解剖这只"病虎",会发现三大致命伤:

首先是"失血性休克"——内地合拍片政策收紧后,香港本土市场每年产出不足5亿票房,连《明日战记》这样的电影制作都要靠古天乐抵押房产才能完成;

其次是"神经末梢坏死",30岁以下电影新人断层严重,去年香港演艺学院影视系毕业生转行率高达78%;

最要命的是"造血功能衰竭",流媒体冲击下传统影院上座率暴跌,连拿过三届金像奖的剪辑师阿Lam都改行做起了短视频特效教学。

但总有人在至暗时刻高举火把。去年金像奖颁奖礼上,凭《智齿》斩获最佳导演的郑保瑞,在获奖感言里扔下颗"炸弹":"我们正在筹备全港新生代导演扶持计划,就算卖血也要凑够启动资金!"

这并非虚言——三个月后,由刘德华牵头的"香港电影人自救基金"正式成立,首期就募集到2.8亿港元,专投30分钟内的短片创作。

新生力量正在废墟中萌芽。在深水埗某栋唐楼里,95后导演阿K的团队用手机拍摄的《九龙城寨往事》,意外在YouTube创下800万播放量。

这部零成本制作的微电影,靠着一碗牛杂饭的赞助费,竟入围了釜山电影节短片单元。"我们不要学王家卫,我们要做香港的奉俊昊!"

阿K在路演现场的叫嚣,让台下几位白发苍苍的老电影人热泪盈眶。

破局的关键或许藏在历史褶皱里。1984年邵氏停产时,谁也想不到出走TVB的杜琪峰会创立银河映像;

2003年SARS肆虐香港时,正在摆地摊卖二手音响的彭浩翔,靠《买凶拍人》剧本换来人生转折。

如今香港电影人正在复刻这种"穷则变"的智慧:陈可辛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用《酱园弄》串联起中日韩市场;

英皇电影则把赌注压在沉浸式剧场,斥资改造北角皇都戏院为电影主题乐园。

站在太平山顶俯瞰维港,某块褪色的"东方好莱坞"招牌在风雨中摇晃。

但当我们把耳朵贴在油麻地某间通宵营业的茶餐厅玻璃上,仍能听见几个年轻人激烈争论着分镜脚本。

或许正如王晶在专栏里写的:"香港电影从来都不是死不死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换个活法重新杀回来。"

毕竟,这座城最擅长的,就是把绝境变成新传奇的序章。

0 阅读:1

托托评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