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之后,各种变化扑面而来。首先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上学的距离增加了,因为高中并不分学区,而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决定能考上哪所高中。有一些同学考的高中离家很远的话,自然而然就只能以住校为主,而不能再像初中和小学那样当走读生。
还有一些高中生虽然离家很近,不过来往通勤,也许就能耽误4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那将有多么宝贵,所以很多家长都开始支持高中生们住宿。
并且认为高中生住宿之后能锻炼自己的独立个性,以后上大学也需要住宿,这样一来就能更好的过渡和衔接上了。
可是对于学生而言,住宿和走读完全就是两种生活方式也有不同的影响,有一些学生可能更适合走读,而不是住宿。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读和住宿的学生也会有逐渐拉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很可能到了高考之后才会逐渐凸显出来。
也许我们在选择之前应该听听老师的意见,有一位比较有经验的班主任就曾经说,走读生和住校生,他们的学习状态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的。相对于在学校里住宿的走读生才更容易成为学霸。
这位老师说去年他们学校考上985的学生一共有29个,其中23个都是走读的学生。虽然说学习这件事情跟个人的习惯有关,有很多住校的也非常自律,热爱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律性通常还是要靠家长老师的监管。
并且还要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霸们他们热爱学习,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有一些同学在学习的时候不希望受他人打扰,但是在宿舍这样的集体环境里就没有办法保证这个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状态。
因此在家里反而会更好。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本来入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每天晚上参加完高中的晚自习之后想要回到宿舍里再次学习,可是回到宿舍之后又需要抢着洗漱。
几个室友又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吵的人根本就没办法安心学习,哪怕成绩再好也有可能慢慢的下降,相比于那些结束晚自习之后直接回家的同学,后者情况就好太多了,回家之后有些同学有自己的房间可以安心的睡觉学习。
放学之后还可以出去补课什么的,生活质量还有家长监督保证,所以很多老师都建议学生们选择走读。如果家长实在是没这个条件,只能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照顾,那么再退而求其次。
首要的是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心态。高中阶段的学业压力较大,家长可以与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扰。家长应该避免对学业过度焦虑,而是通过正面的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在紧张的学业之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娱乐。强调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保持身心健康。
家长可以协助学生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源,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来说说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