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与马克思

基本信息
作者:[美]丹尼尔•布鲁德尼
译者:张祖辽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ISBN:9787547326282
作者简介
丹尼尔•布鲁德尼(Daniel Brudney),芝加哥大学哲学系Florin Harrison Pugh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哲学与文学、生命伦理学与宗教哲学。著有《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Marx's Attempt to Leave Philosophy)。
译者,张祖辽,山东日照人,哲学博士,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译有《哲学之旅:一种互动性探究》《论宽容》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复旦大学系列图书“日月光华 哲学讲堂”中的一本,该系列聚焦哲学方面的名家思想解读、名家理论再现。本书主要内容为在20世纪政治哲学的视域下,讨论马克思的杰出贡献,以及马克思与罗尔斯在分别配原则、人的观念、政治证成等方面的异同。《罗尔斯与马克思》一书于2017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之前版本的修订版,对原书内容做了修订并扩充了新的内容,增加的两章内容分别为《两个马克思式的论题》《公民友谊的两种类型》。本书正文部分构想了一个“被限定的马克思”,并将其安置在20世纪政治哲学视域下与罗尔斯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二者在分配原则、人的观念、政治态度和证成等重要问题上的异同之处。作者力图表明:1.“被限定的马克思”将或多或少认同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2.人的观念是证成的落脚点,对人的观念的证成离不开反思平衡。作为附录的三篇论文可视为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阐释。《公民友谊的两种类型》意在论证源自1844年的马克思的友谊观念比源自康德传统的友谊观念更具吸引力和可行性;《两个马克思式论题——异化劳动与关联性命题》试图引入规范性立场来阐释异化和共产主义等问题;《青年马克思和中年罗尔斯》则力图表明罗尔斯那里可能隐含一种异化观,该观念与青年马克思异化观的分歧在于对“尊重”和“关切”这两种政治态度的不同侧重。
目录
导 论 /1
第一讲 罗尔斯论正义:分配原则和博爱关系 /1
第二讲 人的观念:1980年的罗尔斯和1844年的马克思 /47
第三讲 被限定的1844年的马克思:分配原则和政治态度 /103
第四讲 证成问题 /157
附 录 /219
附录一 公民友谊的两种类型 /220
附录二 两个马克思式论题
——异化劳动与关联性命题 /255
附录三 青年马克思与中年罗尔斯 /304
译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