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混编队秘密驶向南太平洋,突然收到台湾五字电报,船员警惕!

张胖胖哎 2022-12-15 20:23:27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远程运载火箭。为了进行火箭全程飞行试验,中国将火箭试飞的落点,确定在距离发射场万里之外的南太平洋。1965年,中央决定建造远洋测量船,以精确测量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飞时,一系例数据数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但十年动乱,让测量船的研制进度一拖再拖。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他将试飞时间定在了1977年。但种种干扰让测量船的开工时间不得不再次推迟。历经十几年的等待,中国第一代远洋综合测量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终于在1977年建成下水。

为了给两艘主测量船提供协助及安全保障,同一时期中国还建造了以“向阳红10号”051驱逐舰为代表的十几艘辅助护航舰船,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远洋测量特种混合编队,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真正进入了倒计时。

1980年1月24日,国防科委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上半年进行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飞的请示。三天后邓小平批“拟同意。如准备来得及以五月试为好。”就这样,1980年5月成为了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的时间,“580”也就成为了这次任务的代号。

这次出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上力量最庞大的一次行动。之前,由于海军军舰吨位太小,只能在近海转悠。中国人上一次如此大规模远距离航海,还要追溯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时期。位于南太平洋的那片陌生海域,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从未涉足的地方。陌生的航线和水文气象环境,以及当时国外的敌对势力。让所有人都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1980年4月27日,上海吴淞口外锚地,包括远望一号二号远洋测量船,向阳红五号十号海洋调查船以及六艘导弹驱逐舰在内的18艘舰船悬挂满旗。国务院副总理主震,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国防科委主任张爱平,检阅了这支特混编队,汽笛声口号声响彻黄浦江的上空。

张爱萍深知这次任务的特殊,也深知这支团队从无到有一路走来的不易。起锚之际,这位将军诗人张爱萍以一首《诉衷情》为船队送行。

健步登上海重楼,看多风流。神臂,妙手,慧眼,明察五大洲。良辰到,驾飞舟,远洋游。乘风破浪,天涯追踪,誉满神州。——张爱萍《诉衷情》

十八艘舰船浩浩荡荡驶出出长江口,向任务海域进发。即将驶出中华人民共和国12海里领海线的时候,船员们聚集到后甲板上,他们以激昂的口号,唱着豪迈的歌,郑重的向祖国说出再见。以后近40年里,远望号每一次离开祖国都会举行这样的仪式。

那时,国防局势相对紧张,大陆与台湾仍然处于敌对状态,双方都保持着高度警惕,任何行动都会受到对方的密切关注,又何况这样一支庞大的特混舰船编队,在如此隐秘的情况下要经过。当特混编队驶出领海线的时候,每一艘舰船上的每一名船员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以便及时应对台湾方面可能出现的干扰。

为了防止无钱电通讯泄露消息,特混编队在经过东海海域时一直保持的无线电静默状态,所有舰船只能接收不能发送。庆幸的是,编队在东海的航行并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就在即将驳岛的时候,居然还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方面的电报。这封特殊的电报只有五个字:“祝任务成功!”

船员们倍受鼓舞,心里了有了一丝暖意,也让他们一直悬着的心稍稍放了下来。毕竟,台湾和大陆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属于同一个国家。台湾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任何反动势力都不可能阻挡历史的潮流。

当编队刚刚驶入宫古海峡,麻烦就找上门儿了。中国如此大规模的远航行动,引起了美国、苏联、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密切关注,从特混编队驶入宫古海峡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任务结束,这些国家的飞机和军舰始终像护航一样,伴随在特混编队。

在编队进入指定海洋区域之后,新华社向全世界发表了我国将向南太平洋地区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消息。北京时间5月18图.上午10点,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点火起飞,29分钟之后远望号捕捉到了目标,全程跟踪到火箭准确命中目标。在完成了所有检测任务之后,编队起锚返航。

1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