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舷歌 县域和基层医声
跟随国家卫健委学习湖北省三明医改基层推广经验。
4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经验。

本次发布会是国家卫健委2025年举办的首场以“三明医改推广”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会上着重介绍了湖北省、宜昌市、十堰市及秭归县在县域和基层推广三明医改的经验、做法。
此前,国家卫健委已在2024年召开了7场三明医改推介会,足迹遍布福建、重庆、浙江、河北等多个地区。
湖北省卫健委:落实“5个实”“4下沉”,
助推90%患者留在县域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王云甫首先介绍了湖北省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特色做法。

在优化机制方面,湖北省结合实际,将医改重点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与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推动各市县落实一位政府领导管“三医”机制。在因地制宜方面,湖北省筹集了1.5亿元资金,组织36家三级医院重点帮扶70家县级医疗机构,促进县域医院补短板、强专科。在增进健康福祉方面,湖北省构建了慢性病全链条服务体系,并建成了城市10分钟急救圈与农村30分钟医疗圈,大力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
在地市改革侧重点及激励办法上,湖北省支持宜昌、十堰、襄阳等市在人事编制、薪酬分配等关键领域先行先试,打造标杆示范。同时,鼓励其他市州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医防协同等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形成区域特色。积极推动医改政策进机关、进党校与进基层,鼓励后进学习先进,先进带动后进。
针对公立医院改革这一重点、难点,湖北省紧扣公益性,在夯实党建领航工程、落实委省共建试点、做实改革示范、落实强县行动、压实动态评价“5个实”上下功夫。坚持财政投入向基层倾斜,每年遴选13个县市,筹资超1亿元,围绕科学治理、能力提升、医共体建设等重点推动人才、技术、管理、服务实现“4下沉”。同时,压实动态评价,建立市、县、医院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指导各地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强基层、提能力,让90%的患者留在县域。
通过这些举措,湖北省有力推动了三明医改经验在基层和县域落地生根,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湖北宜昌:建成72个省级基层特色科室,
65%患者首诊在基层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市长陈红辉介绍,“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是宜昌医改的核心理念。近年来,宜昌市聚焦惠民、惠医、惠政三大方面,持续推动基层数智健康建设。

一方面,打造全域健康支撑体系,投入18.4亿元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联通市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实现“一屏知家底、一网全监测、一键达基层”。另一方面,构建了远程心电、影像等“五大中心”,提升市县乡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建成了15个类别的中医知识库和中医辅助远程诊断平台,推送重点人群信息81.5万条到社区,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加精准。
在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方面,宜昌市大力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力争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目前,超过90%的患者已能在县域解决看病问题。同时,大力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下派上级专家驻点基层服务,现如今,宜昌市65%患者看病首选在基层,初步实现了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同时,宜昌市还着力打造“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9个县市全面建成紧密型医共体,110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标准,其中52%达到推荐标准;实施村医免费定向委培工程,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加强基层学科建设,创建省级基层特色科室72个,37家乡镇卫生院建起了血液透析室,实现了“一机构一特色”;将网格员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024年筛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30万人次,让群众拥有身边的“健康管家”。
此外,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简也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优服务、强基层、防未病”的各项举措进行了介绍。

一方面,医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充分下沉基层,联合15家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协作集团,通过远程会诊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云医院”服务,让来自偏远县域、山区的复诊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线问诊;推动远程会诊服务,去年与县市合计开展远程诊疗1400余例,实现了“小病不出县,大病少跑路”。另一方面,医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了包含慢病管理、减重人群及传染病防控在内的全周期健康服务链条,已通过基层义诊筛查出消化道、宫颈早期肿瘤患者近3500例,高危心血管病3000余例,实现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良性发展。
湖北十堰:组建8大县域医共体,
覆盖115个基层医疗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云慧介绍,近年来,十堰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保障群众健康。

在强化专科建设方面,近年来,十堰市组建了4个医疗集团、8个县域医共体,累计投入5200万元支持6个国家级、150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发展。同时,深化与北京高水平医院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基本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域解决。
在健全急救体系方面,十堰市组建了由1家水上救援医院、1家航空救援基地、150家急救中心(站)组成的水陆空三位一体立体急救网,形成了城区10分钟、农村半小时、周边地区1小时急救圈,打通了市县乡联动的“生命通道”。
在改善就医体验方面,十堰市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机制,每年下派医务人员2000多人次,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共覆盖了1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积极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入出院一站式服务等便民就医措施,帮助更多群众实现便捷入院、健康出院。
此外,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分级诊疗方面,十堰市同样成果丰硕:其一,搭建了“互联网+智慧家医”数智平台,实现信息赋能智慧家医;其二,推动健康守门人入户到家,家庭医生团队主动上门健康评估,二、三级医院选派医师支持,帮助群众实现“有问题第一时间找家医”;其三,打造了“五病三高共管”新模式,依托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健康驿站,形成了“防、筛、管”服务链条与“治、康、养”支撑体系,让群众健康有“医靠”。
未来,十堰市将继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湖北秭归:"双下沉"激活县域医疗,
数字化助推分级诊疗
湖北省秭归县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秭归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芹介绍,近年来,为让长江两岸群众在县域就近看好病,秭归县做出了三方面努力。

其一,坚持政府主导。近年来,秭归县投入超过7亿元用于医共体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引进高层次人才26名,柔性聘请三甲医院专家43名进行驻点帮扶。目前,秭归县县级医院、中医院已建成省级、市级重点专科59个,解决了县域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
其二,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秭归县依据山区地理特点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现了人员、设备“双下沉”,在长江南北两岸打造区域性医疗次中心。同时,强化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培训与设备配置,构建质量管控、双向转诊通道,切实解决了群众日常就医及应急救援需求。
其三,聚焦基层能力提升。秭归县成立了农村卫生人才、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根据基层需要选派专家进行帮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三年来,该县县级医院累计下派专家800余人次,助力乡镇卫生院新增口腔、血透等科室12个,培训乡村医务人员超5000人次。
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秭归县连续五年加大基层卫生投入,实现了村卫生室人财物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并稳步落实“一村一大学生村医”政策。完善对“一老一小”的服务,村卫生室常态开展针灸、拔罐等中医药服务,为老人提供家门口的慢病治疗,并对6岁以下儿童进行全过程生长发育健康管理;加强慢病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开展分类服务,帮助6900人实现健康回归;立足“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构建县乡村三级心理服务网络,提升对基层精神障碍患者的诊疗规范。
为破解山区医疗堵点,秭归县还投入5000万元成立了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的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为居民建成电子健康档案29.4万份,实现了全县181家医疗机构信息“一网汇聚”。同时,搭建了县域影像、检验、心电等数字平台,累计开展远程诊疗18.6万例,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6万人次。通过“健康秭归”数字平台集成挂号、转诊、缴费等15项功能,云端预约挂号超16.4万例,日均为患者节省1.5小时就医时间。
2025年,秭归县对卫生健康的财政投入将再度增加10%,持续强化基层服务公益性与能力提升,让山区百姓看病更便捷、更放心。
来源:县域和基层医声
哈哈哈哈
怎么留??县级医院水平太差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乡下很多人舍不得看病,都是拖成重病才去看,县级医院水平不够。我这区人民医院是政策三甲,消化内 肾内都是主治医生坐镇,他们科室消化内只有一个副主任医师,肾内只有一个主任医师,一周还只看门诊半天
乡镇的只配让大专毕业的看病,县城的只配本科毕业的看病,市级配让研究生给看病 省里让博士看病
前段时间,有个检查,人家问你们为什么不去卫生院看病,我就想问一句,你自己去吗
不给医院挣钱,医生护士的工资哪里来?有人说过了吗?
通篇看不到一个关于医护待遇的字[doge]
看病是科学,不是儒道法!
呵呵